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eberˊ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簡稱Leber病,由Theoder Leber于1871年首先報道。是一種比較少見的遺傳性視神經病。有明顯家族史。患者多為男性,男女之比種族不同而有 差異,我國同日本相似,男:女約等于6:4,歐美白種人則為9:1。 [遺傳與發病機制] 本病遺傳方式,頗為特殊,與孟德爾定律(Mendelˊs law)不符。即多數患者為男性,但僅通過女性傳遞。女性患者(或基因攜帶者,以下簡稱攜帶者)將此病傳給子代,成為患者或攜帶者。女性攜帶者的女兒中,幾乎百分之百受遺傳,而僅有小部分發病,其余則為攜帶者。女性攜帶者的兒子中有50%~60%發病,無攜帶者。所以遺傳不會來自父系。歷史上,有人認為本病系性連鎖遺傳病,在X染色體上含有隱性基因;有人認為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男性不遺傳可能由于相關基因作用于精子所致;也有人認為是細胞質遺傳,遺傳環節可能在女性攜帶者的卵母細胞(ovocyte)上。自20世紀80 年代以來,在細胞質遺傳的基礎上,經各國學者的不斷深入研究,提出了線粒體(mitochodrionm)遺傳說。認為本病由mtDNA精子在進入卵子時,其線粒體退化,所以人類mtDNA基因通過母系傳遞。目前已知有三個不同的mtDNA原發性突變,分別發生在核苷酸(nuclestide)的11778、3460和14484三個位點。此外還發現有11個繼發突變位點(4917、4216、13708、7444、15257、15812、5244、4160、4136、13730、11084)。不同位點的突變,對視功能損害能否逆轉有顯著差異。其中14484位點預后相對的較好,3460次之,11778最差。有人推測本病可能是一種多因素遺傳病,如性連鎖基因和mtDNA相互作用之結果。因單一的細胞質遺傳,無法解釋子代中兩性均可發病問題。從Wilson(1965)提出本病患者有先天性氰化物代謝異常之可能后,氰化物代謝和硫氰酸梅活性等引起學者重視。硫氰酸梅是氰化物解毒的關鍵酶,存在于線粒體內。但視神經內硫氰酸梅活性是否異常,尚未得到證實。 另外,Nikokelainen等認為本病是一種遺傳性血管神經病變。是由血管病變引起的繼發性視神經纖維病變,病變位于視乳頭,即鞏膜篩板以前的球內段,不在球后,與一般觀點不同。 [臨床表現] Leber病大多在青年時期發病。在數日至數周間,雙眼視力同時或短期內相繼急劇下降。多數文獻認為視力下降后不可逆轉。但在作者的病例中,當視力迅速降至最低點(眼前指數至0.1以下)并維護此水平一段時間后(1~2個月),部分病例的視力可在半年內緩慢回升,回升幅度在0.08~0.5之間。超過半年則無再行改善希望。病程早期如果尚能檢查視野,可見生理盲點擴大及周邊視野向心性縮小,以后出現絕對性中心暗點,絕對性暗點外周常鑲嵌著部分比較暗點。以上各種視野改變,以紅、綠視標檢查所得的缺損更為顯著。病程后期,如果視力恢復較好,中心暗點縮小,絕對性暗點轉為相對性暗點。色覺在病程早期已有障礙,主要為黃綠色盲,晚期即使視力有所回升,色覺障礙仍然存在;檢查其外祖父或其姨表兄弟均無色覺異常,證明患者的紅綠色盲為獲得性。VEP變異與視力損害程度大致相應。較輕者峰潛時延長,峰值減小,嚴重者接近熄滅。本病的眼底改變,在視力損害之前已有改變。表現為視乳頭微微隆起,視乳頭面及其周圍放射狀毛細血管和小動脈充盈,并逐漸加劇,至視力出現急劇減退時,此等改變進一步加重。視乳頭本身與周圍視網膜灰白色水腫混濁,黃斑污暗,中心反光消失,有時還能見到視乳頭邊緣有視網膜淺層火焰狀出血。隨著病程的發展,充血和水腫逐步減退,視乳頭顳側首先褪色蒼白,逐漸遍及整個視乳頭。 [病理] Rhesteiner曾報告一例檢查所見,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和神經纖維萎縮,其部位相當于視乳頭-黃斑纖維束,并有神經膠質增生,無炎癥跡象而認為是先天原發性退行性變性病變。 [診斷] 本病的臨床經過,與視乳頭炎或視神經視網膜炎大致相同。診斷需詳詢家族史,必要時可作家系調查,只要發現其母系家族中有同樣患者,就可作出診斷。倘若能在分子遺傳學檢查中得到陽性結果(患者白細胞和毛囊細胞mtDNA編碼異常),則更有幫助。本病除視神經損害之外,有時還累及聽神經,亦可伴有全身神經系統疾病,如痙攣性截癱、外周神經麻痹和肌張力改變等。 [治療與預后] 本病至今尚無有效治療。近來有人試用腦代謝改善藥艾地苯醌(idebenone)在個別病例取得了較好效果(Mashima,1995)。另外,考慮到氰化物代謝障礙之可能,可試用羥鈷胺(vitamin B12-a)和硫代硫酸鈉、胱氨酸等解毒藥。但無肯定
療效。其他中、西藥物及戒除煙酒等,同視神經炎治療。本病對視力的預后不良,但不會完全失明。有部分病例,視力降至最低點后,經過一段時間可以有所回升,是治療效果還是遺傳學上的異質性?難以推定。例如ohns等(1992)研究認為mtDNA3460位點突變者,視力可有良好恢復,最佳者可達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