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的眼外傷造成眼部多個組織的損害,使眼前后段結構紊亂,并且由于傷后的炎癥及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使損害進一步加重,常常導致眼球萎縮。玻璃體切除術的應用為眼外傷的救治開辟了一條新的治療途徑,使之預后大大改善,現將我院采用玻璃體切除術治療的47例復雜性眼外傷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47例47眼,男45例,女2例;年齡6~45歲;傷后就診時間1~50天,致傷原因穿孔傷35例,鈍挫傷12例。傷口部位開放1區12例,開放2區17例,開放3區6例,其中眼內炎6例,角膜裂傷一期縫合術后16例,玻璃體積血+睫狀體脫離2例,晶體脫位繼發青光眼5例,球內異物10例(磁性異物6例,非磁性異物4例),牽拉性視網膜脫離8例。所有患者術前B超檢查均有中等程度以上的玻璃體混濁(出血、炎癥、機化條索)。有球內異物者行X線及CT檢查,判定異物的大小、位置、數量。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扁平部三通道玻璃體切除術,現分述如下:(1)晶體脫位于玻璃體腔:先放置灌注頭,對于脫位于前部玻璃體者,角膜緣切口切除前房玻璃體后低流量灌注,使晶體向前、向上浮起,擴大角膜緣切口,晶體圈娩出晶體再行玻璃體切除術;若脫位于后部玻璃體腔中,則切除玻璃體后注入重水浮起晶體,逐漸切除之。如術前伴有高眼壓,藥物不能控制者,玻璃體切除術后行鞏膜板層下小梁切除術,連續縫合球結膜于角膜緣處。(2)伴有睫狀體脫離且有離斷口脫離范圍高的病人,在首先處理玻璃體病變后注入30%C 3 F 8 ,促使睫狀體復位。(3)球內異物如為漂浮異物,宜切除混濁玻璃體后以磁棒接力吸出異物,以免異物嵌于切口內壁或脫落,非磁性異物直視下以異物鉗或異物爪取出,嵌于球壁或包裹于網膜前的異物,切除玻璃體后異物周圍光凝,切開機化膜,分離異物,使之松動、脫殼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后取出。本文有2例球壁異物嵌頓于視網膜下,相應處視網膜表面有出血及機化團,根據CT結果考慮為異物所在處,周圍激光光凝,視網膜電凝后切開,暴露異物,逐漸撥取松動異物后以異物鉗取出。(4)眼球破裂傷一期縫合術后,常伴有玻璃體的增生性改變,以及傷道處視網膜嵌塞、牽拉性網脫等,首先清除玻璃體積血,以膜鉤、膜鑷剝離網膜前增殖膜,松解網膜,如視網膜僵硬皺縮行剝離不能完全松解者在其周圍電凝,行視網膜切開,并清除視網膜下出血及增殖,使之解除牽引,注入重水,壓平網膜,激光封閉。根據眼部情況行C 3 F 8 或硅油充填。
2 結果
術后隨訪觀察10個月,4例無晶體眼術后7個月行人工晶體懸吊術,術后最佳視力0.6,1例眼內炎者眼球萎縮,2例硅油支撐眼,10例球內異物均一次手術成功摘除;2例睫狀體脫離經玻璃體切割+注氣術,睫狀體復位,眼壓正常;2例異物取出術后1個月并發網脫,行玻璃體切割、注氣+冷凝術網膜復位;5例晶體脫位繼發青光眼經玻璃體切割+小梁切除術后眼壓控制在正常范圍;2例牽拉性視網膜脫離二次手術復位。所有患者術前及術后最終視力對比,見表1。
表1 患者術前視力及術后最終視力對比(略)
3 討論
嚴重的眼外傷常造成眼部多組織的損害,玻璃體積血、球內異物、晶狀體混濁、牽拉性視網膜脫離等,需經多次手術治療。
3.1 玻璃體切除術的優點 (1)切除損傷的玻璃體及玻璃體后皮層,以減少細胞增生的支架結構;(2)切除玻璃體積血及炎性產物,以減少刺激細胞增生的因子;同時使眼內介質保持透明,便于處理視網膜或其他的并發癥;(3)清除病原微生物;(4)向玻璃體內灌注抗生素和激素,以利于控制眼內的感染、炎癥和細胞增生;(5)切除以增生形成的細胞性膜,接觸對視網膜的牽拉,促使視網膜復位;(6)切除和松解視網膜嵌頓 [1] 。使嚴重眼外傷的視力改善率和眼球保存率明顯提高,使瀕危眼球的救治有了希望,也使之最大限度的恢復視力,保存眼球。
3.2 手術時機 傷后PVR是導致牽拉性視網膜脫離、眼球萎縮、外傷眼玻璃體切除術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2] ,傷后適時手術治療,清除纖維增生因子及機化條索是終止PVR防止PVR發生發展過程的關鍵,是防止牽拉性網脫的根本措施。對于眼內炎及炎癥反應重,有感染征象的球內異物一經確診即行手術,本組6例眼內炎,除1例就診時間過遲眼球萎縮外,其余5例均保存了眼球,獲得部分視力。對于傷后視網膜脫離的也應盡快手術,而合并玻璃體積血的開放眼外傷或球內異物者宜抗炎觀察治療,如炎癥加重前房絮狀滲出,考慮有眼內炎傾向者立即手術,如果炎癥平穩可于一期縫合術后10~14天行玻璃體手術,此時傷口基本愈合,已能承受二次手術,眼內炎癥也趨于平穩,同時玻璃體部分后脫離有利于手術操作 [3] 。
3.3 影響因素 眼外傷嚴重的PVR及視網膜傷口嵌頓,是影響視網膜解剖復位的重要因素,故術中應充分分離固定皺褶及增殖膜,特別是裂孔周圍,松解視網膜牽拉,傷道周圍網膜僵硬嵌塞者在傷道周圍充分行防火道式網膜切開(約1.5mm)使視網膜徹底松解、平復,以免裂孔處有牽拉, 使重水或硅油進入視網膜下,導致手術失敗,必要時可行360°視網膜切開。
3.4 外傷性睫狀體脫離的處理 過去常采用睫狀體縫合術,但對于伴有玻璃體病變者行縫合術后再行玻璃體切除術,手術繁雜,間隔時間長,易延誤病情且需多次手術。我們采用玻璃體切除+注氣術,可使手術一次完成,使患者免受二次手術的痛苦,縮短治療時間,減輕經濟負擔。在行玻璃體切除時宜選用長灌注頭放置在脫離范圍較低處,防止灌注頭脫入睫狀體上腔,穿刺時可放出睫狀體上腔積液及積血,以利于睫狀體復位,在切除玻璃體積血后,行30%C3F8充填,利用膨脹氣體的頂壓作用,促使睫狀體復位,本文2例睫狀體脫離病人,術前UBM均證實有較高的睫狀體脫離,且有離斷口,術后氣體吸收后,UBM檢查證實睫狀體復位。
3.5 伴有晶體脫位及外傷性白內障的處理 應行晶體摘除及玻璃體切除術,后均未同時行人工晶體植入,3例術后10個月行人工晶體植入手術,視力達0.6,玻璃體切除術后人工晶體植入時,由于缺乏玻璃對球壁的支持,易發生眼球塌陷及脈絡膜脫離,術中放置眼內灌注以維持眼內壓,手術時間宜在玻切術后半年行二期人工晶體植入,此時炎癥平穩,且增殖病變穩定,不易發生網脫。目前多數學者主張病情穩定后再二期行人工晶體植入術 [2] 。
3.6 玻璃體切除治療外傷性繼發青光眼 外傷性晶狀體脫位繼發青光眼發病率較高,可能是由于脫位的晶狀體撞擊睫狀體,刺激睫狀突分泌房水或由于晶狀體分解晶狀體蛋白,引起葡膜炎癥反應而引起眼壓升高。玻璃體積血釋放紅細胞、變性紅細胞、細胞碎屑和吞噬紅細胞的巨噬紅細胞進入前房,阻礙小梁網,繼發開角型青光眼。因此玻璃體切除術切除脫位晶狀體及玻璃體積血和細胞碎屑,能取得降低眼壓和改善視力的療效 [4] 。手術效果好,并發癥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