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hejid.com
多發性大動脈炎
耳針
(一)取穴
常用穴:熱穴、患肢相應部位。
備用穴:交感、心、肝、肺、腎、脾、皮質下。
熱穴位置: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下。
(二)治法
常用穴每次必取。備用穴可取2~3穴,每次以一側耳針刺,另一側耳貼敷王不留行籽。針刺前,先探得敏感點,常規消毒后迅速刺入,連續捻轉0.5~1分鐘,強度為中強刺激。留針1~2小時,癥狀明顯者可留針10~24小時,或用埋針法。留針期間,每隔30分鐘行針1次,法同上。于取針后,在另一耳貼敷王不留行籽,令患者每日自行按壓3~5次,每次每穴1~2分鐘。兩耳交替進行。開始每日針刺貼敷1次。待癥狀改善后可隔日或隔2日針刺貼敷1次。7~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用耳針治療39例(包括個案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其中22例,基本痊愈3例(13.6%),顯效15例(68.2%),有效4例(18.2%),總有效率為100%(5)。耳針治療有較好的止痛效果,但反復應用,可影響療效,故宜適當變更穴位和刺激方法。
體針
(一)取穴
常用穴:太淵、人迎。
備用穴:上肢加內關、尺澤、神門;下肢加氣沖、沖陽;頭暈痛加風池;視力減退加睛明、攢竹;心前區痛加心俞、通里。
(二)治法
主穴均取,再據癥候配加備用穴。操作手法,要求進針略得氣后,即用小幅度高頻率捻轉之法,以產生酸麻感為佳,不要求針感遠傳,手法宜輕。每穴留針1~3分鐘,留針間隙亦可略加運針,但針感不可強烈。針刺后,可觸按脈搏,如仍未見搏動,宜適當延長留針時間,但一般不應超過15分鐘。針刺手法以補法或平補平瀉法為主。開始治療,每日1~2次,待癥狀改善后,隔日1次。一般以1~3個月為一療程。病癥完全恢復后,宜再堅持一個時期治療,以鞏固效果。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基本痊愈:癥狀基本消失,血壓正常,脈搏恢復正常;顯效:癥狀顯著好轉,血壓正常,脈搏較正常略細;有效:各種癥狀有改善,血壓基本正常但有反復,脈搏可捫及;無效:治療前后,體征及癥狀無改變。
體針治療54例(包括個案2例),均獲得不同程度好轉。以上述標準評定26例,基本痊愈5例(19.2%),顯效2例(7.7%),有效19例(73.1%),有效率為100%(1~4)。
主要參考文獻
(1)蘇州醫學院附屬醫院。針刺治療無脈癥初步報告。中醫雜志1958;(11):771。
(2)過中方。針刺治療無脈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59。
(3)方幼安。針刺治療無脈癥。上海中醫藥雜志1965;(3):25。
(4)王崇秀,等。針刺治療“無脈癥”13例臨床小結。第二屆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1984:15。
(5)陳鞏蓀,等。耳針研究。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2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