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表明,目前多發性大動脈炎的病因并不能發現,而且在病癥早期也沒有特異性檢測標準,所以檢查室應注意以下幾點。
1、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應用計算機減影技術,探測注射造影劑前后所得影像差別,消除與血管圖像無關的影像單獨顯示血管圖像,目前已運用于各種血管造影。本病DSA顯像不如常規動脈造影清晰且無立體感,但DSA不需動脈插管,造影劑用量少,對腎功能損害小,適用于門診選和術后隨訪。
2、核磁共振顯像(MIR)
這一技術使機體組織顯像發展到解剖學、組織生物化學和物理學特性變化相結合的高度,使許多早期病變的檢測成為可能。多發性大動脈炎引起血管狹窄或阻塞,相應臟器缺血所致的代謝障礙,可通過MRI診斷。由于本病為動脈全層的非化膿性炎癥及纖維化,MRI可觀察到動脈壁異常增厚,受累的胸腹主動脈狹窄。與常規血管造影相比,避免了動脈腔內操作,減輕了痛苦,是無損傷血管檢測技術的一大發展。但1986年Miller在分析10 例多發性大動脈炎用MRI和動脈造影進行診斷的前瞻性雙盲對照研究時指出:MRI僅對主動脈、無名動脈和雙側髂總動脈或經細心選擇的病例動脈方顯影清晰正確,MRI診斷多發性大動脈炎的敏感性僅為38%。因此目前此法尚不能完全取代動脈造影。
3、排泄性尿路造影
靜脈腎盂造影可有四大改變:
(1)兩腎大小差異。目前認為兩腎長度相差1.5cm左右有重要意義。
(2)兩腎腎盂顯影時間差異。腎動脈阻塞引起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尿經過時間延長,從而延緩顯影劑在收集小管出現的時間。
(3)兩腎腎盂顯影劑濃度差異。患側腎小管水和鈉再吸收高于健側,可利用尿素使健腎更快地排出顯影劑,加強兩側腎盂顯影的差異。
(4)輸尿管壓跡。由側支循環所致。
近年大多數學者認為此檢查陽性率不高且在雙側病變時更難判別。然而Dean最近指出陽性率不高,但可以顯示雙腎形成以摒除其他腎病等等,且操作簡單、方便、仍可作為本病初步篩選方法之一。
4、同位素腎圖
是一種安全、簡單、敏感、迅速的分腎功能測定方法,可作為腎動脈病變的輔助檢查。腎動脈受累影響腎功能,腎釁可表現為低功能或無功能,血管段及分泌段降低,若已形成豐富側支循環,腎圖可完全正常。其缺點是只能反映腎功能改變,不能顯示病理結構改變,若動脈狹窄尚未影響腎功能,腎圖可正常,腎圖無特異性,不能對本病作出確診。
5、活組織檢查
本病程階段性改變、分布不均勻,標本的來源比較困難,并且有一定痛苦及危險性,因此這個實用價值不是很大。
以上就是讓大家了解多發性大動脈炎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望隊患者有所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