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病簡介:應性皮膚血管炎是有多種因素致病,累及皮膚和內臟器官的細小血管,特別是毛細血管后靜脈。組織病理以中性粒細胞浸潤和核破碎為特征,本病多發于青壯年。本病的發病機制是抗原、抗體形成的免疫復合物沉積所致。本病的致病因子:有外源性的藥物、吸入物、食物、細菌、病毒、真菌、原蟲等;內源性的免疫球蛋白血癥,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皮損部位:好發于兩下肢,特別是小腿和足背,偶發于大腿、臀、軀干和上肢,但總以下垂部位最多,常對稱分布。皮損特征:皮疹呈多形性,包括紅斑、丘疹、風團、紫癜、瘀斑、血皰、淺表小結節、潰瘍。其特征性的損害:1、紫癜性丘疹,鮮紅色和紫紅色,壓之不褪色;2、瘀斑高于皮膚,較重者有出血現象,有的皮損出現多形性紅斑樣,邊緣是一圈環狀紫癜,自覺瘙癢或燒灼感。典型病理變化是真皮毛細血管及小血管內皮細胞腫脹、閉塞。 2、全身癥狀:一般有不規則發熱乏力。關節、肌肉疼痛等。有2/3的患者有關節發熱及關節腫脹癥狀,1/3的病例有腎臟損害,慢性患者不定期地反復發作,持續多年以損害性丘疹,皮下結節和壞死潰瘍為主,偶發網狀青斑。皮疹吸收后留有色素沉著。中醫稱之為“梅核丹”、“瘀血流注” 中醫認為本病主要是由于濕熱毒邪,蘊結下肢,皮膚氣滯血瘀所致。 3、治療原則:根據本病的發病機理,以中醫中藥為主,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來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案根據實際的病情來確定,不是千篇一律,萬人一方一法,而是應用“蘆氏療法”的精髓,制定個性化的方案。此法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針對性,從而極地提高了治愈率,不易復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