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問診,人們更不陌生。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會詢問患者的主觀感覺、發病過程、生活習慣、既往病史等。明朝時,張景岳總結前人的問診經驗,把問診的內容歸納成了“十問歌”,后人又在其基礎上加以修改補充,使之成為了中醫問診的一個參考模式。
大約在11世紀初期,中醫切脈診法便傳到了阿拉伯。
將四診所獲種種信息加以綜合判斷,才可稱為“診斷”。這也就是“辨證施治”法則中的“辨證”過程。其要點是辨別疾病的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謂之“八綱”,而八綱之“綱”,不過是陰陽二字。只要疾病的這一基本屬性判斷正確,據此施治,便不會有大錯。
中國古典小說中,常有太醫為后妃“懸絲診脈”情節,即將絲線一端固定在病人脈搏上,醫生通過絲線另一端的細微反應診查脈象。實際上,單靠這種方式是不可能正確診斷疾病的。
然而面對錯綜復雜的疾病表現,要想真正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例如面對一位右心衰竭造成肺循環障礙,導致液體滲出、繼發肺部炎癥而發熱的患者,用治療感冒、肺炎的清熱解毒之法是斷然無效的,只有在認識到其“假熱真寒”的本質后,大膽使用強心藥,才能起到循環改善、滲出吸收、炎消燒退的效果。實際上西醫在處理這樣的病人時,除用抗菌素外,也會配合強心、利尿、補鉀的藥物。這樣看來,中醫西醫殊途同歸,并沒有絕對不可逾越的鴻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