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狀腺癌病因 西醫學認為本病確切病因尚難肯定。可能系多種因素所致。這些因素涉及地理土壤、源污染、遺傳素質、化學物理、微量元素和放射線外照射等。甲狀腺癌變的發生,先由致甲狀腺腫物質、致癌物質、放射損傷、微量元素缺乏等一個或數個觸發因子引起細胞內脫氧核酸(DNA)特性的改變;然后在具有刺激甲狀腺生長作用的垂體促甲狀腺激素(TSH)作用下,促使甲狀腺增生肥大或細胞突變而成良性或惡性病變。 中醫認為,本病與情志內傷、飲食和水土失宜以及體質因素密切相關,是形成本病的重要原因。 (二)甲狀腺癌病機 患者長期忿郁惱怒或憂思郁慮,致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肝旺侮土,脾失健運,濕痰內生。氣滯血瘀與濕痰互結于頸部而成石癭。或飲食失調,或居住高原山區,水土失宜,致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而生痰,痰阻氣機,痰氣瘀結;或感山嵐水氣,不能濡養筋脈,致氣血郁滯,津液內停,凝聚成痰,氣血痰飲郁結,形成癭腫,年深日久,遂生惡變。因氣滯、痰凝、血瘀三者壅結頸前是石癭形成的基本病理,且部分病人還表現為痰氣郁結,郁而化火的病理變化。故本病早期以實證者居多,但病久耗傷氣血,陰精受損,病常由實轉虛,其中尤以陰虛、氣虛為多見,以致成為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之虛實夾雜證。 二、甲狀腺癌分型、分類 絕大多數甲狀腺癌的發生來自濾泡上皮,少數可以來自濾泡旁細胞,極少數來自甲狀腺的間質。甲狀腺除了有原發癌外,還有繼發癌。目前分類大致為:①乳頭狀癌(隱癌、腺內型、腺外型);②濾泡狀癌(包膜血管輕微或可疑浸潤,包膜中度或明顯浸潤);③未分化癌(包括鱗癌);④髓樣癌;⑤惡性淋巴瘤;⑥其他原發腫瘤;⑦轉移癌。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惡性程度最低,未分化癌屬高度惡性,髓樣癌的惡性程度介于兩者之間。惡性淋巴瘤原發于甲狀腺并不多見,常常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其他原發腫瘤及轉移癌較罕見。 [臨床表現] 一、癥狀體征 甲狀腺癌的癥狀因其不同的病理類型和生物學特性而表現各異,局部體征也不盡相同。它可與多發性甲狀腺結節同時存在,發病期多無明顯癥狀,只是在甲狀腺組織內出現一質硬而高低不平的腫塊。 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其特點是生長緩慢,尤其是乳頭狀腺癌,常表現為局限于甲狀腺一葉或峽部無癥狀的腫物,多年生長緩慢,常被病人本人或在常規檢查時發現。偶爾長大的腫物,可產生氣管壓迫、吞咽困難或局部壓迫癥狀。5%病例有淋巴結轉移,10%的病例發生血行轉移,通常轉移到肺、骨或腦。 未分化癌和少數髓樣癌,常為高度侵犯性,發展迅速,生存期短。甲狀腺結節或腫塊多在短期內迅速變硬、增大,腺體在吞咽時上下移動性減少,或固定。更多合并有局部癥狀:如頸部常有不適或脹滿感、束緊感。初診時多有頸淋巴結的轉移,并可出現波及耳枕部和肩的疼痛,聲音嘶啞,以及呼吸困難、吞咽困難和明顯的Hornrt綜合征。未分化癌100%病例有血源性轉移,遠處轉移主要在扁骨(顱骨、椎骨、胸骨、盆骨等)和肺。其骨轉移,常無癥狀,但也可由于脊椎壓縮性骨折而有疼痛或神經癥狀;肺轉移表現為彌散性浸潤或局限性的結節。 髓樣癌,臨床上表現為甲狀腺內有不吸收放射性碘的孤立的硬結節。20%有家族性,有家族史者常為雙側性。由于癌腫產生5-羥色胺和分泌降鈣素,因此臨床上可出現腹瀉、心悸、臉面潮紅和血鈣降低等癥狀。晚期,50%以上病人有淋巴結轉移和血源性轉移。 臨床上有些病人的甲狀腺塊并不明顯,而以頸、肺、骨骼的轉移癌為突出癥狀。因此,當頸部、肺、骨髂有原發灶不明的轉移瘤存在時,應仔細檢查甲狀腺。 二、臨床分期 甲狀腺癌的分期取決于腫瘤的范圍、病變的組織類型和病人的年齡,美國癌癥聯合會推薦的分期系統包括了所有這些因素。使用這個分期系統統計,3年生存率分別為Ⅰ期95%以上,Ⅱ期50%-95%,Ⅲ期35%,Ⅳ期的少于15%。 腫瘤的解剖范圍由腫瘤、淋巴結、遠處轉移(即TNM)等三方面來決定: 原發腫瘤(T)分期: Tx:腫瘤無法估計。 TO:未見原發瘤。 T1:腫瘤最大直徑≤3cm。 T2:腫瘤最大直徑>3cm。 T3:腺體內多個原發腫瘤病灶。 T4:腫瘤固定;腫瘤穿出甲狀腺包膜直接侵犯周圍組織。 淋巴結受累(N)分期: Nx:淋巴結無法估計。 N0:臨床或組織檢查未見淋巴結受累。 N1:臨床或組織學檢查有淋巴結轉移。 遠處轉移(M)分期: Mx:遠處轉移無法估計。 M0:無遠處轉移。 M1:有遠處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