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天堂_亚洲精品国产日韩_亚洲女人性视频_99成人在线

健康咨詢熱線:020-66876599  全國免費服務熱線:400-879-1964  投訴: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醫搜 醫院
導醫網首頁 | 預約掛號 | 導醫陪診 | 定點醫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資訊 | 在線問吧 | 視頻咨詢 | 婦科導醫
您所在位置: 首頁 >> 亞健康 >> 亞健康治療 >> 正文

中醫原則(2)


日期: 2007 - 02 - 25   作者:   來源:   責編:   閱讀次數:
本文摘要:

五、重養神

在談到養生為什么必須養神時,《黃帝內經》明確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內傷,身必敗之”。由此看來,神氣對于生命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它統御精氣,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和關鍵。在生命過程中,易于動而致耗,難于靜而內守。因此,歷代養生家有不少人都主張以靜養神來健身防病,抗衰延年,從而形成了養生學中的靜神學派。可見,養生一定要養神,這又是養生活動中的一條基本原則。

養神的方法很多,但以清靜為主。老子《道德經》說:“清靜為天下正”,人體之神亦不例外,只有清靜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素問·痹論》亦有同樣認識,原文提出:“靜則神藏,躁則消亡”,說明身心的清靜有助于神氣的潛藏內守,而身心的躁動則會導致神氣的外弛甚至消亡。故嵇康《養生論》又說:“神躁于中,而形喪于外,猶君昏于上,國亂于下也”,指出了神躁不靜的極端危害性。所謂清靜養神,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寧靜的狀態,減少名利和物質欲望。老子提出“少私寡欲”,《黃帝內經》主張“志閑而少欲”,照此而做,減少了私心,降低了嗜欲,就會減輕思想上不必要的負擔,有助于神氣的清靜內守,保持身體的健康。清代養生家曹庭棟在總結前人靜養的思想基礎上,提出了“靜神”的新含義,他在《老老恒言·燕居》中說:“靜時固戒動,動而不妄動,亦靜也。”同時還指出:“用時戒雜,雜則分,分則勞。唯專則雖用不勞,志定神凝故也。”曹氏所提出的“靜神”實指精神專一,擯除雜念及神用不過。由上可知,古代養生家的所謂靜神,主要是指神靜不用,神用不過,神用專一等內容,從而脫胎于道家又高于道家了。

六、順天時

這是在祖國醫學“天人相應”思想指引下提出的一條重要養生原則。所謂順天時,就是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之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從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外界自然環境發生反常的變化,而人體的調節功能又不能適應時,人體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即遭到破壞而產生疾病。

人生天地之間,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動不僅與大自然息息相關,而且受社會的制約和影響。這種把人體生理現象、精神活動與自然、社會結合起來考察人類生命規律的觀點,就是中國古代文化所特有的“天人相應”的思想,也就是宇宙萬物一體的觀念。從文字記載考證,最初人們的這種認識還是比較朦朧的,如《管子》書中這樣寫道:“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這里從天人關系中提出兩者協調一致的重要性。到了西漢初年,《淮南子》用人同天相比,發現一些類似之處,說:“頭之圓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五日,人亦有四肢、五臟、九竅、三百六十六節。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這種簡單的類比,自然沒有多少科學價值,但它試圖說明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兩者有一定關系,從這一點來說,則有某些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黃帝內經》的問世,科學地奠定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如《素間·陰陽應象大論》里說:“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素間·生氣通天論》里說:“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這些論述非常清楚地闡明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現象,它們彼此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從而明確地指出了宇宙的整體關系。

大家知道,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既各有其特點,又是互為聯系而不可分割的,充分表現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連續性方面,春天到來,氣候溫暖,草木萌發,東風解凍,蟄藏之生物又開始活動起來,整個自然界充滿一片新生氣象。到了夏季,氣候炎熱,一切植物長得十分茂盛,各種生物活動更加活躍,整個自然界顯現蓬蓬勃勃景象。秋天來了,氣候開始涼爽,果實成熟,草木凋落,生物活動逐漸減少,整個自然界呈現一片清肅收斂景象。冬季一到,氣候變得寒冷,植物枯萎。泉水冰凍,許多小生物都蟄藏而停止活動,整個大地好像封藏起來一樣。似這春溫而生,夏熱而長,秋涼而收,冬寒而藏,雖然四季有各自的特點,但實質上卻又是不可截然劃分的整體。因為有了春溫而生,才可能有夏熱之長,秋涼之收,冬寒之藏。可見,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變化是有連續性的,每個季節總是在前一個季節的基礎之上發生發展起來的。沒有溫熱,也就無所謂寒冷,沒有生長,也就無所謂收藏,這里我們僅以氣候為例說明宇宙是一個普遍聯系著的統一整體,萬物之間彼此密切相關,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轉化;萬物從天地自然而生,最后又歸于自然,反復循環,無有終時,這是宇宙萬物的固有規律性。

人處于天地之間,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具有息息相通的關系,也就是說,人是受大地之間變化規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運動變化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唐代醫家王冰稱:“不順四時之和,數犯八風之害,與道相失,則天真之氣,未期久遠而致滅亡”,“故養生者必謹奉天時也”。這里的謹奉天時,就是指人們必須要順應四時。順應四時,不僅養生者宜遵循,即使是對于康復醫療來說,亦是不可忽視的一環。這是因為要達到身體的健康,必然要使人體的內環境與外環境相統一,只有內外環境平衡協調,才能保持生理活動正常。那么,又怎樣順應四時呢?

一是要適應自然,避免外邪。

所謂適應自然,即是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也就是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冬養藏氣。所謂避免外邪,即《黃帝內經》所說的“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呂氏春秋·盡數》中說:“畢數之務,在乎去害。……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久雨)、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自然界的四時六氣是人類生、長、衰、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們要經常保養精神,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才能適應氣候的變化,抵御外邪,保持或恢復健康。古人根據四時六氣,對養生康復提出“七防”,即“一年之內,春防風,又防寒;夏防暑熱,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風”。

二是要利用自然,促進健康。

《靈樞·玉版》中指出:“人者,天地之鎮也。”萬物之中,只有人類能夠征服自然,因為人類不僅能夠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而且能夠掌握自然規律,能動地改造自然,使之更加適合于生存,促進健康,古代的一些著名養生家就很重視生活環境的選擇和改造。孫思邈在年老時就選擇在山清水秀的環境造屋植木種花修池,獨自在那里養老。曹慈山也“辟園林于城中,池館相望,有白皮古松數十株,風濤傾耳,如置身巖壑,……至九十余終”。他在《老老恒言》中就提倡“院中植花木數十本,不求名種異卉,四時不絕便佳”;“階前大缸貯水,養金魚數尾”;“拂塵滌硯,……插瓶花,上簾鉤”;并要求“事事不妨親身之”,這樣,既美化了環境,又鍛煉了身心。此外,還可在空氣新鮮、純潔的溪流和瀑布附近進行空氣浴;利用山地。海濱美好環境進行氣候康復;或者用溫泉療法冷水浴。日光浴、森林浴等等。這些都是利用大自然,使人與大自然協調一致,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環境,氣候條件,為恢復和增強人體健康服務。

七、調氣機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百病生于氣”的論點。這里的氣是指氣機而言,意思是許多疾病的發生,都和氣機運行紊亂有關。

升降出入是氣在人體運動的主要形式,其病變直接關系著人體的盛衰壽夭。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火類》中指出:“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者,不能為用也。”李東垣則提出,升降出入必須平衡調和而無偏盛偏衰,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他在《脾胃論·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論》里說:“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常欲四時勻平而無偏勝則安;不然損傷脾,真氣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乃生長之用,陷于殞殺之氣,而百病皆起,或久升不降亦病焉。”因此,他主張調節氣機升降,維持其正常功能,來達到養生的目的。

中醫學認為,在臟腑的功能活動中,肺之肅降,肝之升發,脾之升清,胃之降濁,心火之下降,腎水之上升,肺之主呼氣,腎之主納氣,都是氣機升降出入的具體體現。由于氣機的升降出入,關系到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等各個方面的功能活動,所以升降失常就會波及臟腑經絡、表里內外。四肢九竅,而發生多種病理變化。如肺主肅降,以下行為順,若逆而上走,則發為喘咳;肝主疏泄,性喜條達,但若過亢,升發有余,則將上逆而出現面紅目赤、性情急躁、眩暈、頭痛甚至昏厥等癥;胃主降濁,亦以下行為順,若失其和降而上逆,則致暖氣、惡心、嘔吐、脘腹脹滿;脾主升清,能轉輸布散水谷精微,若清氣不能升,腦海失養則致頭暈目眩;運化失職,則致便溏腹瀉,甚至中氣下陷,則致腹部墜脹。便意頻數。脫肛或子宮下垂等;心陽不能下交于腎,腎陰不能上濟于心,心腎不交,則表現虛煩不眠。心悸健忘、頭暈耳鳴、咽干、腰膝酸軟、遺精、潮熱盜汗等癥;腎主納氣,若腎虛不能攝納,則致呼多吸少、喘促短氣、聲低氣怯,動則尤甚。綜上所述,氣機的病變關系到全身的病變,要保養好生命,必須注意觀察氣在體內的運行是否正常,當升則升,當降則降,要出則出,要進則進,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以上所論七條養生原則,貫穿在中醫養生活動的兩個方面。例如,順天時的養生原則,既要在精神保健里實行,又要在起居方面實施;葆陰精的養生原則既要在性保健里遵循,又要在運動保健里予以重視,總之,一定要深刻領會各條養生原則,并靈活運用到養生活動的各個方面。這樣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上一條資訊:
下一條資訊:
中國導醫網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中國導醫網同意并注明出處。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聯系我們。
    打印本頁 】 【 關閉窗口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東亞醫訊-導醫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216436號 京衛網審[2010]第00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