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疾與病含義不同。疾是指不易覺察的小。玻,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會發展到可見的程度,便稱為病。這種患疾的狀態,現代科學叫亞健康或第三狀態,在中醫學中稱未病。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而是身體已經出現了不平衡狀態。我們的祖先不但積極尋找除疾之法,還積累了許多預防疾患的措施。
本版現編發一組祖國醫學關于亞健康狀態方面獨特的治療、調理措施和經驗,希望能對廣大亞健康人群有所幫助。
中醫學對“亞健康狀態”的治療有其獨到之處。
筆者在臨床上以患者的癥狀表現進行辨證治療,把亞健康狀態分為心脾氣虛型、肝郁氣滯型、肝腎兩虛型等,治療上能達到改善癥狀的目的。肝郁氣滯型
肝郁不暢,氣機不利常表現為心情煩躁,焦慮易怒,腹中攻竄作痛,心悸怔忡。治療宜疏肝解郁、調理氣機,兼以養心安神,更重要的是調整生活方式,避免緊張壓力長期超越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藥物治療可以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加減,首選柴胡、枳實、白芍、遠志各9克,夜交藤、五味子、麥冬各10克,甘草6克等煎服。此時還應少食肥膩飲食,以免引起腸胃積熱而加重癥狀。心脾氣虛型
心脾氣虛易致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或萎黃,神疲無力,心悸,慵懶少動,不易入睡等一系列癥狀。治療以養心益脾為原則,可用養心湯、歸脾湯、天王補心丹等加減。首選白術、黨參各10克,酸棗仁、茯神、柏子仁各15克等,兼有心血、胃陰不足者,酌情加入天冬、麥冬、當歸、生地、北沙參、五味子等。肝腎兩虛型
肝腎兩虛常出現須發早白、齒牙動搖、夢遺滑精、筋骨無力、身體消瘦、帶下淋漓、腰酸腿疼,也可致衛氣虛弱,腠理不密而易患感冒,治療以滋腎水、益肝血為主,方選六味地黃丸、七寶美髯丹等加減,首選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何首烏、牛膝、菟絲子、當歸、枸杞、冬蟲夏草、紫河車各10~15克,易患感冒者可伍用防風、白術、太子參、黃芪等固腠理、御外邪。浙江省寧波市第二醫院余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