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產生不是一蹴而就的,疾病和健康的中間狀態就是亞健康狀態。研究表明,多種因素對于亞健康狀態的產生均有密切關系,注重調攝是防治亞健康的重要手段。
1.亞健康的含義及表現
健康是一個抽象的、相對的概念,人們對健康概念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其概念的規定越來越趨向于嚴格。在當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健康的含義“不僅是指體強無病,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1984年WHO憲章),因此,嚴格來講,健康是從軀體、心理、社會三方面均正常的“理想健康”。而疾病則是指機體在一定病因作用下,一定部位、一定層次的結構、功能、代謝發生異常改變的生命活動過程,表現為軀體或心理上的異常[1]。
但是疾病的產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健康→疾病→死亡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過程,疾病和健康的中間階段即是亞健康狀態,這時的機體既非“理想健康”,又非嚴格意義上的疾病,機體既有可能向疾病轉變,也有可能恢復健康。WHO提出一系列亞健康狀態的臨床癥狀,特征是體虛困乏、易疲勞、失眠、休息質量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工作,情緒不穩定、抵抗力差等,但在醫院進行全面系統檢查往往還找不到肯定的病因所在。目前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已經正式命名為慢性疲勞綜合征。
據WHO統計,大約有60%的人程度不同的生活在亞健康狀態中,越是大城市、經濟發達地區,亞健康狀態的人數越多。有醫生預言,疲勞是21世紀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過度緊張、過強壓力、反復挫折、過分疲勞、環境污染等等都是形成亞健康的重要原因[2]。
2.亞健康病因的現代醫學研究
近年有學者從應激反應方面研究亞健康,發現其產生機理與神經內分泌調節作用密切相關。研究表明,各種環境及心理因素刺激人體時,很大程度是通過調節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來改變機體各種機能和代謝。下丘腦通過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經垂體門脈系統進入垂體前葉,刺激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于腎上腺皮質,促進皮質醇(酮)的分泌,而皮質醇(酮)的分泌反過來又抑制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釋放。實驗表明,悲觀、失望等消極情緒多與糖皮質激素有關[3]。當刺激因素強烈或者持久刺激人體時,會導致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從而導致一系列的機體功能和代謝異常。
3.中醫對亞健康的認識
中醫雖然沒有亞健康這一個稱謂,但其可以是內傷雜病范疇中許多證候表現。中醫認為健康是人與自然環境及社會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而亞健康和疾病都屬于人體的陰陽失衡。亞健康的主要病因病機是七情內傷,勞倦飲食,生活不節等導致體內陰陽平衡失調,氣血津液、臟腑經絡功能紊亂,或內生五邪,或耗傷正氣,從而致病[4]。
中醫認為七情過極或持久作用,致使臟腑氣血功能失常,稱為七情內傷。《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臨床尤其以心、肝、脾三臟失調多見。如思慮勞神過度,常損傷心脾,出現心脾氣血兩虛。郁怒傷肝,怒則氣上,血隨氣逆,可出現肝郁氣滯、氣滯血瘀等癥。
4.肝與亞健康的產生密切相關
筆者認為,肝是引起亞健康狀態產生的一個最重要的臟腑,其中肝氣郁結尤為重要。情志活動分屬五臟,雖為心神所統攝,但離不開肝氣之疏泄。因為七情內傷發病的基本病機是氣機郁滯,而氣機郁滯的形成多為肝氣疏泄不及,失于條達所致。肝性喜條達而主疏泄,《類證治裁》曰:“凡上升之氣,皆從肝出。”《醫碥》又曰:“諸郁源于肝。”說明肝氣易于郁結的特點。臨床表現有抑郁、煩躁、沮喪等情緒改變的患者,多數有肝經所經過部位之不適癥狀,如脅肋脹滿或疼痛、少腹脹痛、乳房脹痛不適,善太息等等。
在現代醫學的研究中發現,肝陽上亢的癥狀與交感神經興奮有很大關系。肝陽上亢的病人會出現心煩易怒,頭痛眩暈,口苦咽干,心悸不寐,兩目干澀。而人在憤怒或受刺激的時候,交感神經興奮,腦血管強烈舒張,血量增多,血壓上升,從而情緒更加不穩,更易發怒。同時,交感神經興奮可以引起腺體分泌減少,唾液分泌減少,唾液量少因而粘稠,口腔自我清潔能力減弱,細菌繁殖發酵活躍,因此產生咽干口苦,而淚腺分泌減少可以引起兩目干澀。交感神經亢奮還會抑制睡眠,使心率加快[5]。
中醫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法就是“以方測證”,從一些臨床報道中可顯示,中藥方劑如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疏肝解郁的方劑對于一些亞健康系列的癥狀有比較好的作用[6]。尤其是逍遙散,據臨床觀察報道,其加減對失眠、應激性胃十二指腸潰瘍、神經性頭痛、腸易激綜合征、應激性抑郁癥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7]。藥理實驗表明,逍遙散可提高機體的皮質醇水平,對不良情緒的調節具有一定的作用[3]。
5.注重調理是防治亞健康的最重要方法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里,人們承受著巨大的負擔,中年人要工作還要顧家,年輕人要不停地學習和努力工作,連中小學生都要面臨巨大的升學壓力。在競爭壓力的驅使下,人們不自覺的加快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節奏,無論精神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變得分外緊張。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情緒容易失控,憤怒、悲觀、擔憂、沮喪充斥心靈。長此以往,得不到調節的機體逐漸失去平衡,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亞健康狀態。因此,筆者認為,防治亞健康的最重要措施在于調理。中醫強調的“上工治未病”,就是防患于未然。《素問·上古天真論》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其中主張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情志條暢、勞逸適度等養生之術就是中醫防治精神的高度概括。在現代生活中,人們應當培養健康的生活、起居、工作習慣以提高生命質量,要學會拓寬視野、自我開導、自我釋放,保持精神安定,創造良好的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機體保持平衡,健康得以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