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是國際醫學界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的醫學新思維,是醫學的一大進步。“亞健康狀態”在國外亦稱“第三狀態”或“灰色狀態“,為非器質性改變或未確診為某種疾病,但人體存在功能上的變化。世界衛生組織確定“健康人”的標準為:身體健全、精神健全及社會交往健全。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疾病及衰弱,而是保持體格、精神及社會的完美狀態。亞健康狀態雖然不是疾病,卻是現代人身心不健康的一種表現,人體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罹患疾病。預防、消除亞健康狀態是21世紀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預防性的健康策略。
1.亞健康流行病概況
亞健康是指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邊緣狀態,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廣泛存在,已成為國際上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一項全球性調查結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經醫生檢查,診斷有病的人只占20%,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據醫學調查發現,處于“亞健康“狀態的患者年齡多在20~45歲之間,且女性占多數。有關資料表明,美國每年有600萬人被懷疑患有“亞健康”。在亞洲地區.處于“亞健康”疾病狀態的比例則更高,日本公共衛生研究所的一項新調研發現并證明,接受調查的數以干計員工中,有35%的人正忍受著慢性疲勞綜合癥的病痛,而且至少有半年病史。在中國的長沙對中年婦女所作的一次調查中發現60%的人處于“亞健康”疾病狀態。上海、無錫、深圳等地對1197位中年人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其中66%的人有失眠、多夢、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的現象;經常腰酸背痛者為62%;一干活就累的人占58%;爬樓時感到吃力或記憶力明顯減退者為57%;皮膚干燥、面色灰暗、情緒極不穩定等為48%。據我國衛生部門對10個城市上班族的調查,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占48%,其中沿海城市高于內地城市,腦力勞動者高于體力勞動者,中年人高于青年人。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處于“亞健康”疾病狀態的人口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呈上升趨勢。
2.亞健康發病因素
世界各國醫學家對“亞健康”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未發現特異的致病因素。有研究認為,亞健康狀態可能是由于快節奏的社會生活、繁多的社會信息刺激,使人的交感神經系統長期處于亢奮狀態而導致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的。但目前醫學界的認識尚不一致,大多數醫學醫生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是造成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因素。
2.1社會心理因素現代社會壓力無處不在,緊張已成為現代人的共同特征。人們的激烈競爭、努力拼搏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但作為個體,心理上的緊張、中突、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也必然增加。長期的身心緊張如得不到及時調節,就會出現心理失衡,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內分泌混亂,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失調,機體的免疫力下降,軀體出現疲勞感,食欲下降,睡眠不佳,即”慢性疲勞綜合癥”。“慢性疲勞綜合癥”是亞健康狀態中表現最主要的一種,是未老先衰,并有可能導致猝死的生命征象。
2.2生活習慣因素作息時間不固定,生活沒有規律,往往會干擾生物鐘正常規律,從而影響人體細胞正常的新陳代謝,長期下去,導致機體亞健康。長期吸煙、過量飲酒、長時間的伏案工作、缺乏體育鍛煉、長期睡眠不足、過度疲勞、亂用保健品,以及吸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導致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因素。
2.3飲食結構因素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飲食中攝入的高熱量、高脂肪類食物逐漸增多.導致了肥胖、高脂血癥、脂肪肝。據統計,40歲以下的人85%超重。營養學家提倡每日要吃多種食品,以保證營養所需。而我們多數人偏食,食物較為單調。此外,飲食不規律,加上不良的作息習慣,導致胃腸神經功能紊亂誘發各種疾病。
2.4人際關系因素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化和多變性,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日益淡漠,情感交流日益缺乏,交往趨于表面化、形式化和物質化,情感受挫的機會增多,對情感生活的信心下降,孤獨成了人們在情感方面的突出體驗。缺乏親密的社會關系和友誼,使人們表現出無聊感、無助感、煩惱感。大量證據表明,缺乏社會支持是導致心理和軀體障礙的一個重要因素。
2.5環境因素隨著資源的過度開采、植被的破壞、氣候改變,破壞了生態平衡,各種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如大氣污染、噪聲污染、水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等對人體的心血管和神經系統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城市里高層建筑眾多、交通擁擠、住房緊張、房間封閉、辦公場所過于狹小等,均可使空氣中負氧離子濃度降低。長期處于這種環境,人體血液中氧濃度和組織細胞對氧的利用率都會降低,進而影響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從而使人感到心情郁悶、煩躁。
2.6遺傳因素現代醫學認為,人類的健康和大多數疾病都與基因直接或間接相關.都有其相關的致病基因或易感性基因存在,疾病的發生是這些基因與內外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人的心理、行為.除受社會生活支配和環境影響外,還要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其他如子女的性格、愛好、生活習慣,除了對父母行為的學習和模仿,也受到親代遺傳因素的影響。此外,有學者認為,個體特征的差異對亞健康狀態的形成也起著重要作用。(JF:Page) 3.亞健康的主要表現
亞健康狀態是機體在無器質性病變情況下發生了一些功能性改變,因其主訴癥狀多種多樣,且不固定,也被稱為“不定陳述綜合癥”,大體有以軀體癥狀為主的軀體性亞健康狀態,以心理癥狀為主的心理性亞健康,以人際交往中的不良癥狀為主的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眾多學者認為,亞健康狀態表現主要如下:
3.1軀體亞健康主要表現為軀體的慢性疲勞,如經常感到乏力、困倦、肌體酸痛,咽喉痛、低熱、眼睛易疲勞、無緣由的頭暈、頭痛、耳鳴、目眩、頸肩僵硬。此外,易感冒、易出汗、易便秘、易暈車、胸悶心悸、晨起時有明顯不快感、食欲下降或有饑餓感卻沒胃口等,也是軀體亞健康的表現。
3.2心理亞健康最常見的是焦慮,主要表現為擔心、恐慌。其次是精神不振、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健忘、反應遲鈍、想象力貧乏、情緒易激動、遇小事容易生氣、愛鉆牛角尖、過于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等。
3.3社會適應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的淡化,對人對事的態度冷淡、冷漠,常有無助、無望、空虛、自卑、壓抑、苦悶、孤僻、猜疑、自閉等。(JF:Page) 4.治療方法
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對亞健康人群進行健康宣教將逐步被社會接受、被人們重視。亞健康的健康教育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健康教育方法應根據亞健康及其相關學科的知識,加大宣傳指導力度,采取針對措施,達到維護健康、提高自我認識的目標。
4.1心理護理中醫注重心理養生.中醫心理養生術主張要“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憤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行干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當心理失衡時,可采用如下心理調治法:其一,以情勝法。是以五志相勝為指導,醫者以言行、事物為手段,激起病者某種情感變化,達到治療目的。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悲勝怒”、“喜勝憂”、“思勝悲”,“怒勝思”、“恐勝喜”學說。其二,移情易性法。指導患者培養廣泛的興趣,轉移對某事某人的過多情感和注意力,學會情緒的自我控制和調節方法,進行自我修養方面的鍛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自我淡化和松弛,正視現實,并幫助其進行情緒調整,對引起情緒反應的內因、外因進行分析,讓其采用改變環境、與人交談等針對性的措施。
4.2飲食護理中醫學有“藥食同源”的悠久傳統,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蔬菜瓜果均具有四氣五味,既可食用,又可治病,一舉兩得,且無毒副作用。中醫可根據不同亞健康人群、不同體質類型,或以食療、或以藥膳、或以保健食品進行針對性防范。此外,營養全面均衡,三餐營養合理搭配,堅持吃早餐,不偏食。減少動、植物脂肪、甜食和鈉鹽的攝入,增加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食物。
4.3運動護理有氧運動可以保持腦力和體力的協調,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脂肪和糖代謝,減輕肥胖,防止骨質疏松,提高免疫力。傳統體育保健包括導引(如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武術(如太極拳、太極劍)和氣功,傳統體育保健強調意守、調息、動作的統一,具有扶正祛邪、調節精神、改善機能、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延年益壽、減緩衰老五大功效。傳統體育保健鍛煉可以使人心情舒暢,消除消極情緒,脫離病態心理,改善微循環,提高白細胞吞噬作用,調節內分泌,對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心血管都有明顯的保健作用。
4.4針灸按摩中醫認為人體存在著經絡,它能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通上下。經絡具有傳導感應、調節虛實的功能。中醫學認為“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絡阻滯也是疾病發生的原因。針灸、按摩通過刺激經絡、腧穴,從而調節臟腑組織功能,瀉其有余、補其不足,促使機體氣血流通、陰平陽秘。現代生理學證明,神經一體液一內分泌系統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調節過程。針灸和按摩在體表給感受器刺激,通過神經反射最終對機體產生調節作用。實驗證明針灸、按摩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如對血壓偏高者能降壓,對血壓偏低者又能升壓。因此,針灸,按摩不失為一種對亞健康的有效防治方法。
4.5中藥調理早在1000多年前中醫經典之作《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上醫治未病不治已病.闡述了對疾病前的預防和調理的重要性,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理論思想。從現代觀念來看,實際上就是對亞健康狀態的預防。如用中醫藥對慢性疲勞綜合癥治療,取得了較理想的療效。國內學者依照張仲景治療虛勞病的法則,用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和酸棗仁湯加用人參、刺五加、沙參、麥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