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接受了擇期輔助分娩。然而,在研究期間,波士頓的先天性心臟病產科服務理念發生了轉變,允許產婦根據自身情況嘗試用力。在62次進入了第二產程的分娩中,45次未做瓦氏動作,其余17次在產程中用力。
結果顯示,在未做瓦氏動作的產婦中,發生了9例(20%)產后出血和7例(16%)3級或4級撕裂傷;而在產程中用力的產婦中,無1例發生產后出血或3~4級撕裂傷。唯一的不良心臟事件(2%)發生在1例未做瓦氏動作的產婦身上。1/3的產婦發生了不良產科事件。然而,多變量分析并未確定任何可靠的不良產科事件獨立預測因素。因此,先天性心臟病產婦的不良產科結局風險確實增加,但基線產婦心臟因素無助于辨認高危亞組。
最常見的不良產科結局為早產,發生率為21%,接近一般人群的2倍。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產后出血和胎膜早破的發生率分別為14%和10%(Int. J. Cardiol. 2010;144:195-9)。
Economy博士指出,隨著存活至生育期的先天性心臟病女性患者數量增加,目前妊娠期心臟病中已有超過50%為先天性心臟病。盡管近20年來死于出血或靜脈血栓栓塞的孕產婦顯著減少,但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孕產婦卻有所增加。實際上,妊娠期心臟病已成為間接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我們認為這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
在討論意外懷孕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終止妊娠的可能性時,Economy博士強調,孕中期心血管系統已發生很大改變,包括心臟輸出量增加30%~50%、全身血管阻力下降、心率增加等,此時再終止妊娠恐怕已作用不大。
根據多學科學會共同支持的指南(J. Am. Coll. Cardiol. 2010;55:1509-44),在管理先天性主動脈根部擴張產婦的心臟風險時,必須采用β受體阻滯劑嚴格控制血壓,停止使用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每月或隔月行超聲心動檢查,行無釓劑的MRI檢查,并在有心外科支持的醫院分娩。
在管理主動脈疾病患者的產科風險時,Economy博士建議在孕早期定期行超聲檢查,從孕16周開始連續檢測宮頸長度,如果宮頸縮短應仔細考慮環扎術,通過超聲監測胎兒生長情況。有趣的是,馬凡綜合征或其他主動脈病相關性結締組織疾病患者,宮頸機能不全的幾率較高(Placenta 2009;30:207-15)。這可能是因為宮頸90%由膠原構成,可能會受到這些疾病的影響。
分娩時機因人而異,取決于患者的心臟狀態、孕齡、Bishop評分等因素。“你們中的很多人到后來可能會變得膽怯,并說‘妊娠對心臟病不利,我們應該趕緊把孩子生出來’。但是一般而言,如果你的患者在孕晚期情況良好,真的沒有理由誘導早熟。”
她引述了一項大規模多中心研究,這項在寬泛的孕婦人群中開展的研究顯示,與孕39周時分娩相比,孕37~38周分娩的新生兒入住NICU、發生膿毒癥和需要延長插管時間的呼吸系統并發癥的幾率均顯著增加(N. Engl. J. Med. 2009;360:111-20)。“如果患者情況正常,那就讓她繼續妊娠吧。”
另一項被心內科、婦產科和麻醉科醫生廣泛接受的“教條”是:先天性心臟病孕婦應常規提前數周分娩,并且采取剖宮產。剖宮產在先天性心臟病孕產婦中非常流行。聯合指南稱 “通過剖宮產分娩對于有明顯主動脈增大、夾層或重度主動脈瓣反流的患者是合理的” ” (Circulation 2010;121:1544-79)。但Economy博士指出,這一建議僅為Ⅱ類評分、C級證據,意味著它完全是基于專家觀點。而且這些指南是由心血管病學和影像學的多個學會起草和批準的,而沒有得到任何產科組織的支持。
“我建議你在考慮剖宮產時停下來想一想它對產婦的傷害。對所有女性而言,剖宮產都是更壞的選擇,不是嗎?它會增加明顯失血、感染和靜脈血栓栓塞的風險。我個人認為,剖宮產應當僅限用于產科適應證,例如產程停滯、臀位或胎兒在產程中處于不安全狀態。絕大多數女性更適宜陰道分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