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天堂_亚洲精品国产日韩_亚洲女人性视频_99成人在线

健康咨詢熱線:020-66876599  全國免費服務熱線:400-879-1964  投訴: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醫搜 醫院
導醫網首頁 | 預約掛號 | 導醫陪診 | 定點醫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資訊 | 在線問吧 | 視頻咨詢 | 婦科導醫
您所在位置: 首頁 >> 男科 >> 性病 >> 淋病 >> 預防保健 >> 正文

關于淋病常識問題簡介


日期: 2006 - 09 - 06   作者: >   來源: >   責編:   閱讀次數:
本文摘要:
         淋病(gonorrhea)是淋菌性尿道炎的簡稱。是一種古老而又常見的性病。多發生于青年男女。

  人類在古時候就發現了這種疾病,《圣經》上就有這樣的描述。17世紀來, Boswell曾生動地描述了他本人的發病情況,反復感染、并發癥及治療情況。 John Hunter(1728-1793年)認為根據傳染的部位可決定疾病的類型,例如淋病是發生在粘膜上,而梅毒下疳則發生在皮膚上。依照這種假想,他將一個淋病患者的膿液移植到自己身上,由于此患者同時患有梅毒,因而John Hunter同時染上了淋病梅毒,最后死于梅毒性主動脈炎。

  在我國,公元前2-3世紀,《黃帝內經素問》載曰:“膀胱不和為癃。”公元二世紀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這樣描述淋病的:“小便如漿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公元7世紀隋朝巢元方在《諸病源候總論》中把淋病分為七淋,即石淋、氣淋、膏淋、癆淋、熱淋、血淋、寒淋,并把膏淋列為急性淋病,癆淋列為慢性淋病

  解放前,我國一些城市的淋病發病率為20%左右。解放后在1953年早期病人已近絕跡,1960年基本上完成了晚期病人的普查普治,1964年已基本消失淋病。由于淋病是世界各國發病率最高的性傳播疾病,接觸者感染率高,潛伏期短,可在短期內病例成倍增長。又由于1976年西非和東亞出現了耐青霉素的淋球菌菌株以來,世界淋病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我國自1975年以后,淋病又死灰復然,病人逐年呈直線增多,是性病主要發病病種。如上海地區性病就以淋病為主,約占90%以上。

  淋病的病原體即奈瑟菌,是1879年由Neisseria首次分離出的淋病雙球菌,因而淋病雙球菌又稱為奈瑟又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s)。淋病雙球菌呈腎形,兩個凹面相對,大小一致,長約0.7微米,寬0.5微米。它是嗜二氧化碳的需氧菌,革蘭染色陰性,最適宜在潮濕,溫度為35℃,含2.5-5%二氧化碳的環境中生長。常存在多核白細胞內,橢圓或球形,常成雙排列,無鞭毛、無莢膜、不形在芽孢,對外外界理化條件的抵抗力差,最怕干燥,在干燥環境中1--2 小時即可死亡。在高溫或低溫條件下都易致死。對各種化學消毒劑的抵抗力也很弱。

  正常成年男性尿道長15-18厘米,舟狀窩粘膜由鱗狀細胞組成,前尿道粘膜由柱狀細胞組成,后尿道及膀胱粘膜由移行上皮細胞組成。細胞的排列及層次以細菌的抵抗力各不相同,舟狀窩系復層鱗狀細胞重疊組成,對淋病雙球菌抵抗力最大。前尿道柱狀細胞是成行排列而且是單層結構,一遇感染,病菌即可由細胞間隙進入粘膜下層,引起嚴重病變。后尿道及膀胱三角區的移行上皮由于受解剖結構上的限制,不能伸縮自如,也易受侵襲。膀胱壁除三角區具有很大伸縮性,移行上皮能起鱗狀細胞的作用,從不受淋病雙球菌的影響。

  淋病雙球菌進入尿道后,借助于菌毛,蛋白Ⅱ和lgAl分解酶迅速與尿道上皮粘合,淋病雙球菌外膜的蛋白轉至尿道的上皮細胞膜,繼而淋病雙球菌被柱狀上皮細胞吞食,然后轉至細胞粘膜下層,通過內毒素脂多糖和補體,lgm等的協同作用,于該處造成炎性反應。36小時后,即引起嚴重的粘膜紅腫,并有膿液出現,白細胞均集中于細菌叢的周圍。細菌進入尿道腺體和隱窩以后同樣可自粘膜層深入下層組織。各腺窩及套開口,為細菌進入要道,病理變化較其它部位更為嚴重。腺管及窩開口常被阻塞,分泌物不能外泄,造成腺和窩的膿腫。

  經過炎性反應以后,尿道粘膜大半壞死,反應嚴重的,粘膜下層組織,甚至海綿體也受影響,因而發生尿道周圍炎、脈管炎、淋巴結炎和腹股溝淋巴結炎等。修復時所有被破壞的細胞均為鱗狀細胞所替代,修復的粘膜增厚、增硬、容易出血。粘膜下層、腺窩及其它周圍組織受到侵襲時,多為結締組織所替代。感染嚴重或反復發作的,可出現纖維化,引起尿道狹窄

  在50年代時,曾有人主張采用局部沖洗療法治療淋菌性前尿道炎,但局部沖洗效果并不好,而且可能使前尿道炎向后尿道擴散,形成急性后尿道炎。細菌主要侵襲尿道嵴、前列腺及精囊的開口,從這些管道,淋球菌進入前列腺和精囊,所謂淋菌性后尿道炎實際就是急性淋菌性前列腺炎精囊炎,少數患者合并附睪炎。潛伏于這些腺組織的細菌成為慢性淋病的主要病灶。

 


上一條資訊:
下一條資訊:
中國導醫網刊載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中國導醫網同意并注明出處。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聯系我們。
    打印本頁 】 【 關閉窗口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東亞醫訊-導醫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0216436號 京衛網審[2010]第00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