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病又稱糖尿病性腎小球硬化癥,是一種繼發于糖尿病的腎病,目前已經逐漸成為引起終末期腎衰尿毒癥的主要疾病,已經成為患者家庭和社會的日益增長的巨大的經濟負擔。西醫治療該病主要強調低蛋白飲食、降糖、降壓、降脂治療。許多患者會在出現蛋白尿十年后逐漸走向腎衰,最終往往需要接受透析和腎移植治療。中醫治療糖尿病腎病有一定優勢,所以受到國內外關注,我國政府更是從“九五”開始,就把糖尿病腎病的中醫藥防治作為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初步顯示出了中醫藥的獨特優勢。
糖尿病腎病是如何不斷進展的?
糖尿病腎病相當于中醫學“消渴病”繼發的“尿濁”、“水腫”、“脹滿”、“腎勞”、“關格”,與古代所謂“腎消”也有密切相關。著名中醫呂仁和教授統稱之為“消渴病腎病”。其中,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臨床缺少特異性癥狀,僅僅表現為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率增加,按中醫的說法,是久病腎氣虧虛,腎精不固,精微下流所致。臨床期糖尿病腎病,腎氣虛進一步加重,所以尿常規化驗可以表現為蛋白陽性,更由于腎主水,腎虛氣化不行,則水濕內停,所以可以表現為尿多濁沫、水腫,嚴重者可以表現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嚴重水腫、胸水、腹水,即所謂“腎病綜合征”表現。這種情況下,如果失于正確治療,病情就會進一步加重,腎虛會按照虛損勞衰不斷加重的趨勢,呈加速度發展,氣虛,陰虛,氣陰兩虛,可以進展為氣血陰陽俱虛,腎元虛衰,則腎之臟真之氣大傷,腎主一身氣化的功能失常,必然會導致濕濁邪毒內留,相當于尿毒癥毒素,進一步可以阻滯氣機升降出入,壅塞三焦,耗傷氣血,損傷五臟,所以臨床可以表現為食欲減退、脘腹脹滿,大便不暢,浮腫尿少,惡心嘔吐,皮膚瘙癢,肢體酸痛,腿腳抽筋,煩悶嗜睡等一系列復雜癥狀,這就是所謂尿毒癥了,中醫學稱之為“腎勞”、“關格”。
糖尿病患者為什么會發生糖尿病腎病呢?
現代醫學認為與糖尿病患者高血糖、體內內分泌代謝紊亂、腎小球超濾和腎小球毛細血管高灌注、非酶性糖基化作用及遺傳因素有關。高血糖基礎上形成的腎小球高濾過,使腎小球系膜細胞受刺激而增生,伴隨著系膜細胞基質增生,加之糖尿病時,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蛋白因非酶性糖基化作用而肥厚,最終則導致毛細血管基底膜彌漫性增厚和系膜基質結節樣增生,從而出現腎小球硬化癥的彌漫性病變和結節性改變。中醫學則認為糖尿病腎病病因除與長期消渴病高血糖有關外,與體質因素(素體腎虧,或后天勞倦過度傷腎)、情志郁結(郁怒不解,思慮過度)、飲食失宜(過食肥甘厚味、醇酒、辛辣、豆類,或咸味)也密切相關。由于糖尿病始終貫穿著熱傷氣陰基本病機,內熱傷陰耗氣,可致氣陰兩虛以致陰陽俱虛,久病入絡,熱結、氣滯、血瘀、痰濕諸多病理因素互相影響,日久在腎之絡脈形成“微型癥瘕”,則可致腎體受損,腎用失司,導致糖尿病腎病發生。實際上貫穿著氣虛血瘀病機,并按虛、損、勞、衰的規律發展。病本在腎,進而涉及肝、脾、肺,心,終可致五臟俱病。病性多虛實挾雜。早中期氣陰兩虛為主,或表現為陽虛,陰陽俱虛,臨床晚期腎功能不全者,濕濁邪毒內生,氣血受傷,可表現為氣血陰陽俱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