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Memmelaar[18]首先應用膀胱粘膜再造尿道一期修復尿道下裂4例,3 例痊愈,1例死于膿毒癥。國內1975年及1980年梅驊[19,20]報告一組用改良方法 作膀胱粘膜一期尿道成形術,其方法為:矯正陰莖下曲,切取膀胱粘膜片,并縫合 成管狀,將粘膜管的一端與尿道斷端吻合,管的縫合側固定在中線白膜上,粘膜管 的另一端縫合于尿道外口的正常位置,縫合皮瓣覆蓋尿道。汪鴻等[21]報告84例 ,一次手術成功76例,成功率達90.47%,并認為:膀胱粘膜取材方便,再生能力強 ,不易形成疤痕,符合生理解剖特點。適合各種類型尿道下裂的修復。朱選文[2 2]報告采用本術式大大降低了尿道瘺的發生率。唐炬光[23]報告手術成功率為 93.7%(30/32)。亦有人認為[24]:膀胱粘膜對尿液刺激抵抗力強,易成活,但手 術較復雜,取材創傷大,不如帶蒂包皮內板和帶蒂陰囊縱隔皮瓣方便易行,且一旦 發生感染,易出現全部壞死,難以再修復。因此,在國內也只有少數幾家醫院將其 列為尿道下裂修復的常規手術。
先天性尿道下裂的治療,產生了200多種手術方法,說明手術的難度及復雜性 。隨著顯微外科的發展,治療方法越來越偏向于一期手術,手術的年齡亦越來越小 。雖然如此,尿道下裂的并發癥仍屢見不鮮,除了方法上的原因外,亦有手術者個 人技巧的因素。因此,對于尿道下裂的治療,特別是重型尿道下裂的治療,仍具有 極大的挑戰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