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尿道損傷
臨床表現 病人常有骨盆受擠壓傷病史,出現或輕或重的創傷、出血性休克癥狀。不能排尿,尿道口無流血或僅有少量血液流出。訴下腹痛,下腹部肌肉緊張,并有壓痛。隨著病情發展,出現腹脹及腸鳴音減弱。尿外滲時上述癥狀更為明顯。尿生殖膈撕裂時還會出現會陰、陰囊部血腫及尿外滲。
治療
(一)緊急處理 骨盆骨折病人需平臥,勿隨意搬動,以免加重損傷。病人常需抗休克治療。一般不宜插入導尿管,以免加重局部損傷,導致血腫感染;若導尿管經尿道斷端插入血腫內,引流出大量血液,會加重休克。膀胱脹滿而未能立即手術者,可作恥骨上穿刺,吸出膀胱內尿液。
(二)手術治療
1.早期處理:待病人一般情況穩定后,在局麻下作恥骨上正中切口,勿打開血腫,只作高位膀胱造瘺。若膀胱不脹,尿呈血性,應注意可能合并膀胱破裂,需作進一步探查及處理。尿道不全撕裂一般于2~3周內愈合,膀胱尿道造影證實尿道無狹窄及外滲,病人排尿通暢,可拔除膀胱造瘺管。尿道斷裂病人需留置膀胱造瘺管3個月,若發生尿道狹窄或閉鎖,則于第二期施行尿道狹窄的手術治療。
后尿道損傷病人早期施行尿道復位手術,至今仍有人采用。一些病人于切開血腫后發生難以控制的出血,尿道復位后留置導尿管可并發損傷部位感染,尿道狹窄及陽萎的發生率亦較高。近年來漸趨向于早期只作高位膀胱造瘺,尤其是休克嚴重者更不宜作尿道復位手術。
尿道復位手術的主要目的是恢復尿道的連續性,避免尿道斷端遠離而形成瘢痕假道。作下腹部切口,清除恥骨后血腫,切開膀胱,用食指從膀胱頸伸入后尿道,將從尿道外口插入的探子引進膀胱。在其尖部套上一根橡皮導尿管,拔出探子,將導尿管引出尿道外口,然后用縫線將它與一條多孔導尿管的尖端連在一起,拉入膀胱。接著用一根粗尼龍線在尿道前方穿過前列腺尖,線的兩端穿出會陰部,分別接連橡皮條,用膠布固定于股內側作皮膚牽引。亦有人用縫線將前列腺固定在尿生殖膈筋膜,使尿道斷端靠攏。尿道復位術后留置導尿管3~4周,若經過順利,病人排尿通暢,則可避免作第二期尿道吻合手術
2.并發癥處理:后尿道損傷常并發尿道狹窄,需定期施行尿道擴張術。嚴重狹窄者經尿道切開或切除狹窄部的瘢痕組織,或于受傷后3個月經會陰部切口切除尿道瘢痕組織,作尿道端端吻合術。尿道長度不足者,可切除恥骨聯合,縮短尿道斷端距離,然后吻合尿道。亦可先作會陰部尿道造口,第二期作尿道成形術。
后尿道損傷合并直腸損傷,早期可立即修補,并作暫時性結腸造口。后尿道損傷并發尿道直腸瘺,應等待3~6個月后再施行修補手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