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須與上頸段椎間盤綜合征鑒別的病癥:枕寰關節和寰樞關節扭傷或半脫位常可
引起與上頸段椎間盤綜合征相同的臨床表現。患者年齡較小,或有或無損傷史,常訴嚴重頸痛,向一側頭皮放射,可至額部。頸項僵硬,椎旁肌痙攣,不能點頭轉頸,常呈斜頸畸形。椎旁肌和“風池穴”處有壓痛,但無上肢疼痛和體征。X線攝片正常,或從張口位中見到寰樞關節半脫位。這些征象常見于“落枕”,在兒童則為頸椎自發性半脫位。所謂“落枕”是上頸段因睡眠姿勢不佳,而發生的半脫位或關節扭傷所引起的椎旁肌痙攣。但在中年以后,尤其對累發性“落枕”,應懷疑上頸段椎間盤退變。
2.須與根型頸椎病鑒別的病癥:由于根型頸椎病多見于下頸段,表現為臂叢神經
痛,故須與胸廓出口處、肩、肘部的病癥,以及神經根炎等鑒別。
(1)前斜角肌綜合征或“胸廓出口綜合征”:臂叢的遠側幾根神經根,尤其T1神經根,可在胸廓出口處被擠壓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與第一肋之間。如有頸肋或纖維束帶從頸椎,發出,則胸;神經根和鎖骨下動脈將被提起而遭壓迫。病人有前臂內側疼痛和感覺消失(頸8或胸1皮區),手部發涼、發白或發紫,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等。從X線正位片可以見到頸,橫突較長,或有頸肋。
(2)鎖骨上腫物或Pancoast腫瘤:少見,多起源于鎖骨上窩肺尖部肺癌。病人一
側上肢有根性病,以及頸5、6神經分布區的感覺異常或消失。頸8,胸1有時也累及,引起手的內在肌的萎縮和Horner綜合征。從X線片上可見到肺尖部有一不透光的區域。以及胸椎2的破壞。
(3)肩痛和肩部疾患:下頸段椎間盤綜合征常有肩痛、肩部肌肉痙攣、肩的外展活動受限等征象,因此須與肩部疾患鑒別,如肩鎖關節炎、肩峰下滑囊炎、肩周炎、同上肌撕裂等。但肩部疾患并無頸痛和陽性X線征象。如仍難于鑒別,可作頸交感神經節阻滯。如“凝肩”由頸椎病引起,則神經節阻滯后,肩即可活動自如。
(4)神經根炎:在病毒性神經根炎,疼痛沿神經根的分布放射,發病后肌肉迅速萎縮,沿著肌肉和神經有嚴重壓痛。另一情況為神經痛性肌萎縮癥(Spillian病),上肢嚴重疼痛而無力,但在數月內即逐漸恢復。仔細檢查常是某一特殊神經受累,尤其支配前鋸肌的神經。
(5)心絞痛:頸椎病有左側上肢尺側疼痛和胸大肌區疼痛者,常可設為心絞痛,但在壓病區注射普魯卡因后,疼痛即消失。心絞痛者胸廓無壓痛點,心電圖有改變。服用硝酸甘油脂可止痛。
(6)風濕病:常可有頸肩痛、頸部活動受限等癥狀,但為多發,無放射性疼痛,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有明顯療效。
3.須與脊髓型頸椎病鑒別的病癥:需要鑒別的病癥很多,有的可從X線攝片上鑒
別,例如頸椎或枕骨部的先天性畸形、頸椎骨折脫位、自發性襄樞關節半脫位、頸椎結核或腫瘤;有的可從腰穿中蛛網膜下腔的暢通情況來鑒別,如原發性側索硬化癥、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等均無蛛網膜下腔梗阻現象。須要鑒別的有;
(1)脊髓腫瘤:可有頸、肩、枕、臂、手部疼痛或感覺障礙,同側上肢為下運動神經元損害,下肢為上運動神經元損害。鑒別點:①從X線平片上可以看椎間孔增大,椎體或椎弓有破壞。②脊髓造影顯示梗阻部呈倒杯狀。
(2)枕骨大孔區腫瘤:鑒別點:①脊髓造影的梗阻較高,造影劑不能進入顱腔。②晚期可有腦壓升高,出現眼底水腫等癥狀。
(3)粘連性脊髓蛛網膜炎:可有脊神經前根、后根或脊髓傳導束癥狀。鑒別點:①腰椎穿刺檢查中可有完全或不完全梗阻現象。②脊髓造影時,造影劑難于通過蛛網膜下腔,并呈蠟淚狀。
(4)脊髓空洞癥:鑒別點:①好發于年輕人,20~30歲。頸胸段多見。②有明顯的、典型的痛覺和其他深淺感覺分離,溫度覺的減退或消失,尤為突出。③CT和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楚地看到脊髓病變。
4.須與椎動脈型頸椎病鑒別的病癥:在各型頸椎病中,椎動脈型相當多見,其發病率僅次于根型。一側或雙側椎動脈第一、二、三段都可扭曲、被壓,并且受到頸交感神經的影響,發生痙攣,引起不同程度的椎動脈供血不足,而椎動脈所供應的組織有除額頂二葉以外的整個大腦,以及小腦、間腦、腦干、脊髓等中樞神經系統,又供給內耳和眼,因此它的癥狀和體征千變萬化,不能一概而論,它所需要鑒別的病癥也很多。本節所述只是一些簡單的病癥。
(1)內耳疾患:可以是內聽動脈栓塞,突發耳鳴、耳聾、眩暈,癥狀嚴重而不減。也可為美尼爾綜合征,有頭痛、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耳聾、眼震、脈率減慢、血壓下降。鑒別點:常與過度疲勞等因素有關,而非由頸的活動所誘發。
(2)眼源性眩暈:由屈光不正等因所致。鑒別點:閉目時眩暈消失,有屈光不正,眼源性眼震陽性等。
(3)動脈硬化癥:鑒別點:①高血壓病史。②椎動脈造影。
(4)胸骨后甲狀腺腫:壓迫椎動脈第一段。鑒別點:椎動脈造影。
(5)其他:如貧血或長期臥床后引起的眩暈及神經官能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