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出現這些癥狀……
頸椎病多數以頸部的局部癥狀為主,比如頸部酸、痛、脹以及不適感,常于晨起、過勞、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癥狀加重。這種癥狀雖然明顯,但卻是最輕的一種類型。頸椎病還有很多時候頸部癥狀不明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可能你已經患上頸椎病了。
■經常感到手指發麻
上肢有時會突然出現放射性疼痛以及麻木等感覺障礙,同時手部握力減退,但休息或改變軀體位置后癥狀減輕或者消失;平時僅有輕度癥狀,甚至是非常輕的手指麻木,那么你很可能有頸椎問題。頸椎病患者的手指麻木有一定的特征性,或橈側,或尺側,或5個手指。有時不僅指尖發麻、感覺遲鈍,甚至累及前臂、上臂,同時伴有握力下降。主要是由于頸椎退行性變,髓核突出或脫出、椎節松動或骨質增生、骨刺形成,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牽拉和壓迫,引起同側上肢的疼痛、麻木、肌力減退,而頸部癥狀可能并不明顯。
■后枕部頻頻出現疼痛
許多人后枕部經常出現頭痛,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疼痛越來越頻繁,多為頸椎病造成的。頸椎病引起的頭痛主要是由于頸椎病累及頸部肌群,引起頸部肌肉持久痙攣性收縮,導致肌肉的血流循環障礙而引起頭痛;頸椎病直接刺激、壓迫或牽拉頭部敏感組織或神經而引起頭痛。此外,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因病變直接累及椎動脈,使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也可以產生頭痛。
■下肢發軟或全身出現“電擊式反應”
脊髓型頸椎病不僅癥狀嚴重,而且多數呈“隱性”發病,中年后發病率上升,會突然出現上述爆發式發病,或雙下肢發軟,甚至跪倒。而平時可能僅有輕度的手足感覺障礙或肌肉乏力。這類患者多數在頸椎先天發育性椎管狹窄的基礎上發病,再加上其他動力性因素和機械性因素以及脊髓缺血等對脊髓形成持續性不良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此型患者除了神經系統表現外,還較多的表現為內臟系統異常,比如胃腸道癥狀(惡心、嘔吐),心血管病癥狀(常被誤診為冠心病),還有的表現為泌尿系統癥狀(如尿急、尿頻、排尿不盡等)。主要是由于脊髓內的交感神經纖維(通向內臟、血管等肢體軀干以外的各種組織的神經纖維)受到壓迫引起的。這一型頸椎病患者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最怕頸部前屈動作,所以,如果突然低頭,下肢或四肢會出現“觸電樣”感覺,應該及早到醫院檢查。
■旋頸后加重眩暈等癥狀
椎動脈型頸椎病至少半數以上是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突發的,只因頭頸向某個方向轉動一下,即出現眩暈,甚至天昏地暗。在老年人除頸椎本身退變因素外,血管也發生硬化改變或出現粥樣斑塊,更易引發本病。這型患者的癥狀也十分復雜:偏頭痛、心臟病、胃腸病、梅尼埃病,甚至精神病,但是頭面部癥狀較常見。偏頭痛為最多,大約70%有一側性偏頭痛癥狀。其次是耳部癥狀:耳鳴、聽力減退及耳性眩暈等,發生率也占70%左右。再次是視力障礙。
此型表現雖復雜,但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一般癥狀在旋頸后發生,來得快,去得也快,休息一下可使癥狀明顯減輕,甚至消失。
■不明原因的吞咽困難
頸部骨刺過度向前生長,刺激或壓迫食管,可以引起進食及吞咽困難,尤其是食用較硬食物時更加明顯。如果把頭低下來,困難程度會更加明顯。如有這樣的表現的,除了考慮食管本身的病變外,還要想到頸椎病的可能。
讓頸肩肌肉放松
預防頸椎病,最重要的是要減少頸椎的外傷和勞損。如長時間伏案、低頭、打電腦等動作易引起頸肌疲勞,時間久了會造成頸椎的損傷,導致頸椎病的發生。因此,工作時要保持既不抬頭又不低頭的舒適姿態。固定一段時間后要活動頭頸部,使頸韌帶肌肉得到休息。也可以做如下鍛煉:頭向前低,使下巴觸胸點頭,然后仰頭看天,每次5分鐘,每天3次,以改變頸肩長時間固定位置。
睡眠時枕頭高低要適中,枕頭的高度以側臥時與肩平,并感到舒適為好。使頸部、頭部與背部保持在同一水平上,以利頸部肌肉的放松和保持正常的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