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hejid.com 硬皮病是慢性進行性結締組織疾病之一,屬中醫痹癥范疇,有皮痹(局限性硬皮病)、風痹(系統性硬皮病)之分。 皮痹為邪犯皮膚,癥見局部皮膚腫脹、硬化、萎縮,以致皺紋消失、排汗障礙、色素沉著或脫失,可有癢痛感,患處感覺減退。 風痹是邪犯皮膚又損及內臟,初期自覺肌肉關節疼痛,皮膚肥厚而緊并呈實質性浮腫,膚色異常,先見于肢端,以后可發于全身各部,指趾色紫,遇冷尤甚;中期皮膚逐漸變硬,皺紋消失,色素增加或脫失,感覺減退;后期皮膚肌肉萎縮,僵如皮革,關節強硬,功能受限,指趾變形,甚則潰瘍,顏面皮膚變硬變薄,呈面具狀,吞咽困難。若治療不當,預后不良。 病因病機外因:素體陽虛,營衛不足,衛表不固,腠理失于固密,風寒濕邪趁虛而入,凝聚于經絡、肌腠或血脈之間,導致營衛失和、氣血凝滯,閉塞不通;或外邪隨經脈而侵入臟腑,臟腑功能失調而發病。內因:多有先天稟賦不足或勞累、房事過度損傷腎精,精血不足;或因后天飲食不節,生活調攝不當,脾陽受損,精微血液化生不足,導致皮膚、筋骨、關節臟腑失于濡潤營養而發病。分型論治皮痹辨證首先應以皮膚病變表現分型(分期)。 中醫治療 硬皮病屬中醫“痹證”、“皮痹”的范疇,其發病當責之于內為稟賦不足、脾腎陽虛,外為寒濕之邪由肌膚侵入,重傷與阻遏肌膚衛外之陽氣。隨病情發展與病情延長,由表入里致臟腑機能紊亂,痰濁與瘀血互結。本病發病大多隱匿綬慢,早期癥狀與實驗室指標改變均不典型,因此早診斷為困難。據范氏對725例病人的統計分析,患者患病致確診的平均時間為5年,中醫辨證論治可從“痹證”入手,按急性活動期,中間恢復期與臨床緩解期進行。 薰洗與漫泡療法:可用蒼術、桂枝、桑葉、蘇葉、冰片等泡水薰洗硬化部位的皮膚或浸泡,2~3/d,第次30min,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調整局部代謝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