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hejid.com 下肢潰瘍是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慢性下肢潰瘍更屬于疑難病癥,這種潰瘍長期不能愈合、或愈合后仍反復發作,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些潰瘍甚至會“癌變”或需要“截肢”。 在所有的下肢慢性潰瘍中,靜脈性疾病導致的潰瘍所占比例為90%以上,其余不足10%者為動脈性疾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淋巴阻塞以及神經性疾病、新陳代謝失調、血液系統紊亂和脂膜炎等所致。可見,下肢慢性潰瘍主要由周圍血管疾病所致,它可大致分為以下兩類:一為瘀血性潰瘍,即靜脈性潰瘍,主因下肢靜脈血液瘀積而致;另一為缺血性潰瘍,也稱為動脈性潰瘍,主因四肢動脈供血不足所致,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導致的潰瘍也歸于此類。以上兩類潰瘍也可相互夾雜、同時并見。 瘀血性潰瘍多為靜脈性疾病所致,主要包括原發性下肢淺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靜脈曲張)、原發性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深淺交通支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等。這種潰瘍多發生于小腿下1/3的內側或外側,以內側較為多見,且多伴有周圍組織腫脹、色素沉著等。局部初起常先癢后痛,色紅,糜爛,迅速轉為潰瘍。潰瘍大小不等,呈發白或暗紅色,表面或附有黃色膿苔,膿水穢臭難聞。病久潰瘍邊緣變厚高起,四周皮色黯黑,漫腫或伴有濕疹。收口后易反復發作。 有些長年不愈的潰瘍可出現“癌變”。此類潰瘍形成的機理,目前認為是下肢靜脈瓣膜損害后均出現下肢靜脈高壓繼而使皮下毛細血管周圍的纖維蛋白沉積,形成氧和其它營養物質的彌散屏障,這是靜脈性潰瘍的主要病理基礎;同時血液纖溶活性降低也使得清除纖維蛋白的能力減退,在二者共同作用下,皮膚營養狀況不斷惡化,最終形成潰瘍。也把這種潰瘍稱為靜脈瘀滯性潰瘍。 西醫治療方法主要有植皮術、潰瘍周淺靜脈和交通支靜脈結扎術、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加曲張靜脈切除術.潰瘍切除植皮術需在控制濕疹、感染等并發癥后才能施行,但手術損傷大,有植皮不易成活之弊,且早期潰瘍不宜手術,而晚期的頑固性潰瘍,小腿幾乎全呈褐紫色,下1/2全部發硬、腫脹,皮薄光亮,潰瘍肉芽灰白,瘡底白滑,周邊硬痂較厚,也不適宜手術。目前除了單純性大隱靜脈曲張仍采用高位結扎,針對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而設計的旨在矯正深靜脈倒流的各種深靜脈瓣膜重建術,無論是管壁外的還是管腔內的成形術和代瓣術,都存在著理論和實踐上的缺點,其遠期效果值得進一步考察。 缺血性潰瘍包括動脈硬化閉塞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疾病所致的潰瘍。此類潰瘍多發生在(肢)趾端,在出現潰瘍前的最早癥狀是間歇性跛行,這卻偏偏不易引起人們的重視,很多患者不能及時診治,往往是待病情發展到在休息時也出現難以緩解的疼痛(靜息痛)后才到醫院就診,此時肢體缺血更為明顯,很容易發展為(肢)足趾壞疽、破潰。一旦出現破潰則疼痛更加劇烈,患者常常是徹夜不眠,抱膝而坐。這種潰瘍是由于供血嚴重不足,使得(肢)趾端缺血、壞死所致,所以“截肢率”很高。治療的目的是改善缺血狀況。打通血脈.通則不疼.中醫在治療慢性潰瘍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自己獨特的優勢。上述瘀血性潰瘍屬中醫“臁瘡”范圍,而缺血性潰瘍則屬于中醫“脫疽”范圍,我們的臨床經驗可以治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