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所講的風濕,并不完全等同于現代醫學的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范疇更廣。我們日常所說的“風濕”,在傳統醫學的診斷中,被納入“痹證”的診斷范疇。病因是由于個體正氣不足,又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注于經絡,留于關節,使氣血痹阻而為痹證。中醫辨證將其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
一、行痹——由風邪所至。它就具有風邪致病的特點:如疼痛多累及上半身關節肌肉,疼痛游走不定,患者往往感覺“疼痛位置不定,時而此處,時而彼處,仿佛會走”。疼痛還隨天氣變化而加重,甚至比天氣預報還準確。在治療上可用防風湯。
家居的調養方面則要注意:1.避風、避濕;2.可經常用桂枝8克,防風12克,當歸10克,川芎6克加瘦肉或骨適量煎湯作為藥膳輔助治療。如果在疼痛緩解的時候,可多食養血的食物,如:首烏、黃精、熟地、當歸、川芎、白芍,其道理取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
二、痛痹——由寒邪所至。它的疼痛特點是:得熱痛減,遇寒痛增,是中醫古方“烏頭湯”的適應證,日常的保健則是:1.避寒、避濕;2.多食羊肉、鹿肉等溫補之品,藥材可選鹿茸、巴戟、續斷、淫羊藿等。如果無其他禁忌癥的話,可以適量飲酒,最好是上述藥材泡酒或蛇酒。
三、著痹——由濕邪(多為寒濕)所至。其特點為:關節重著,或有腫脹,沉重感,可選用“薏苡仁湯”進行治療。日常保。1、避濕、避寒;2、煲湯可用:薏苡仁、茯苓,川木瓜等。
四、熱痹——由熱邪所致。其特點為:局部紅腫熱痛,得冷稍舒。此證型患者可選用白虎桂枝湯。日常保健要注意:1、避熱、避濕;2、忌辛辣刺激之品;3、可選用絡石藤30克、桑枝30克、臭梧桐30在煎水外洗。
如果患者的疼痛癥狀服用一段時間的食療仍未曾緩解,并且癥狀還有加重之勢,最好能看看風濕?,在?漆t生的指導下及時治療,以便及時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