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消化系統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癥狀。一般正常人每天排便1次,但也有的健康人1天要排便1次以上或3-4天才解大便1次,這些也屬正常現象。腹瀉系指原來排便習慣的改變,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含有膿血。如排便次數雖增加而糞便成形正常,不應稱為腹瀉。在直腸便秘時,由于糞便嵌塞于直腸腔內,刺激直腸粘膜,可有排便次數增加,伴有里急后重感,這種情況亦不應列為腹瀉。
腹瀉是腸道內保持的水分過多或腸內容物通過腸道過快,其水分來不及吸收的結果。腹瀉的發生機理是很復雜的,與腸內水分吸收過少和(或)分泌過多、腸粘膜的功能障礙、有效吸收面積縮小、粘膜和血管的通透性改變、腸內容物及分解產物使滲透壓增高、消化不完全,以及腸蠕動過快等因素密切相關。而腸道運動過快除精神因素以外,也受腸內容物水分過多、消化不完全、物理化學性刺激和腸道激素分泌紊亂的影響。按照腹瀉所發生的病理生理性變化,腹瀉的機理可宵以下幾個方面:
(1)滲出增加;此為炎癥所引起的腹瀉,如各種炎癥性腸道疾病及非特異性腸道炎癥,像痢疾、阿米巴、敗血癥、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病等以及腫瘤所致的粘膜受累,尤其腫瘤伴有腸炎時明顯。
(2)分泌過旺:指因胃腸分泌過多的水與電解質所致的腹瀉,如霍亂、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肽瘤(VIP瘤)。
(3)滲透壓升高:這種腹瀉是由于腸腔內含大量不被吸收的物質,腸腔內有效滲透壓過高,妨礙腸壁對于水和電解質的吸收所致,如服用某些導瀉劑及食物消化與分解不完全。
(4)吸收不良:臨床上較少見。
(5)胃腸蠕動過快:指因腸蠕動增快,使腸腔內食糜沒有足夠的時間被吸收而引起的腹瀉,如胃大部切除術后、精神刺激、結腸過敏、腹腔及盆腔的炎癥性刺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