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肌 病
心肌病又稱原發性心肌病、特發性心肌病,為一組原因不明的以心肌的非炎癥性病變為主的心臟疾患。臨床上以心臟肥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血管栓塞為主要表現。這類心肌病與其他疾病無明顯關聯。通常分為擴張型,肥厚型及限制型心肌病等三型,以前兩型為多見。本病屬于中醫學“心悸”、 “怔忡”、“水腫”等范疇。
[臨床表現]
1.擴張型心肌病,又稱充血性心肌病,病理上以,心肌變性、纖維化、心腔擴張為突出,其主要特征是心肌收縮功能障礙,進而發生心功能不全。病人容易合并各種心律失常及栓塞,甚或發生猝死。患者多有心悸、氣急、胸悶、心前區憋痛不適等癥狀。重者出現浮腫、端坐呼吸、肝臟腫大伴壓痛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現。
2.肥厚型心肌病,似心肌非對稱性肥厚,心室腔縮小為特征。患者可有心悸、氣促、胸悶胸痛,勞力性呼吸困難等癥狀。重者發生頭暈及暈厥。伴有流出道梗阻時,在起立時或運動中常誘發眩暈、甚至神志喪失的表現。
3.限制型心肌病,以心內膜纖維增生為主,致使心臟的收縮及舒張功能都受影響。患者以右心回流障礙,右心衰竭顯著,可出現心悸、呼吸困難、浮腫、頸靜脈怒張、肝臟腫大及腹水等表現。
[診斷]
心肌病的診斷以綜合診斷為主,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心臟超聲等輔助檢查及心肌的病理檢查結果綜合判定。并應注意除外其他心血管疾病。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病因防治:積極處理各種病毒感染。
(2)促進心肌代謝:給予肌苷、大劑量維生素c和極化液等。
(3)控制心力衰竭:應用利尿劑及強心甙,劑量宜由小至大,逐步增加。
(4)糾正心律失常:根據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選抗心律失常藥物。
2.中醫藥治療
(1)氣陰雙虧:心悸氣促,神倦易累,胸悶不舒,自汗口渴,舌紅少津,脈細數或結代。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太子參30克,天冬、麥冬、生地、五味子、石斛、白芍各lo克,炙甘草8克。
(2)陽虛水泛:心悸胸憋,神疲氣短,形寒肢冷,浮腫少尿,動則氣喘,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陽利水。
,方藥:茯苓20克,豬苓15克,制附片、白芍、白術、黨參、丹參各10克,桂枝、干姜各6克。
(3)陽虛欲脫:心悸氣急,不能平臥,汗出淋漓,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脈沉細極弱。
治法:回陽固脫。
方藥:人參15克,制附片12克,龍骨30克,牡蠣20克,山萸肉、麥冬、生地、丹參、當歸、黃芪各10克。
[預防與調養]
I.積極治療可能導致心肌病的原發病。
2.根據心功能情況,適當活動,但切忌不可過累,應多休息,病情嚴重時應臥床休息。
3.飲食宜清淡,有心衰時應控制鈉、水攝人,生活規律,避免受寒而誘發疾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