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功能嚴重損害,導致機體缺氧,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從而發生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和臨床表現的綜合,稱為呼吸衰竭。
1、病因與機理
(1)所了管、支氣管疾病:如氣管炎 target=_blank>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
(2)肺部疾病:如肺氣腫、肺心病、肺纖維化等。
(3)胸廓疾病:如胸廓畸形、高壓性氣胸等。
(4)呼吸中樞病變:如腦部炎癥、損傷、腫瘤等。
(5)[神經肌肉疾病:如脊髓恢質炎、多發性神經根炎等。
(4)其他:如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高原性低氧血癥,胸部手術引起的通氣限制等。
上述各類疾病可導致肺泡通氣不足,肺內氣體彌散障礙,通氣/血流比例失調和靜動脈分流量增加發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分類與分型
(1)分類:根據起病的緩急分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
(2)分型:根據動脈血氣分析可分為Ⅰ型呼吸衰竭和Ⅱ型呼吸衰竭。
①Ⅰ型呼吸衰竭為低氧血癥型,PaO2〈8kPa(60mmHg),PaCO2正常或降低。
②Ⅱ型呼吸衰竭為高碳酸血癥型,PaO2〈8kPa,PaO2〉6.67kPa(50mmHg)。
3、臨床表現
(1)原發病的表現。
(2)呼吸困難:輕者僅感呼吸費力,重者呼吸窘迫,加深加快,呼吸中樞受累表現呼吸節律的異常,如潮氏呼吸,間停呼吸等。
(3)紫紺:當PaO2〈6.67kPa(50mmHg)時,一般可見到紫紺。
(4)神經系統表現:缺氧可引起判斷力減退,輕度共濟失調,焦慮不安、失眠、眩暈等,高碳酸血癥可引起頭痛、嗜睡、昏迷、肌肉震顫和顱內壓升高等。
(5)循環系統表現: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心律不齊和血壓的改變。
(6)其他:可出現消化道出血、肝腎功能損害,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等表現。
診斷
(1)原發肺、胸疾患的臨床表現與誘發因素。
(2)呼吸衰竭的臨床表現。
(3)動脈血液氣體分析測定,顯示低氧血癥和/或高碳酸血癥。
5、治療與護理
其原則是治療基礎疾病又誘發因素,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緩解缺氧與二氧化碳潴留,防止并發癥。Ⅰ型呼吸衰竭旨在糾正缺氧,Ⅱ型呼吸衰竭還需提高肺泡通氣量。因此,保持呼吸道通暢,積極控制感染和合理給氧是治療和護理呼吸衰竭的主要措施。
(1)一般護理:此類患者病情危重,病情變化快,常需要特別護理。。
①作好基礎護理。要重視口腔、皮膚的護理防止并發細菌感染,加重病情,予防醫源性感染
②為了便于搶救,應住單間,并保持病室空氣新鮮,溫度與濕度適宜。備好各種搶救物品和藥品,如呼吸器、吸引器、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包,呼吸興奮劑、強心利尿劑等。
③保證營養攝入,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對昏迷或吞咽障礙的病人,應首先考慮鼻飼。胃腸功能差的病人,可用靜脈高營養。
④禁用或慎用鎮靜劑,以防抑制呼吸。
(2)保持呼吸道通暢:
①稀釋痰液。
②刺激咳嗽。
③輔助排痰。可解除氣道阻塞。
④支氣管擴張劑的使用。靜脈輸入氨茶堿,擴張小支氣管,使呼吸道通氣增加,應注意速度不宜過快,濃度不宜過高,否則可出現惡心、嘔吐、心律失常,甚至心室顫動。
(3)呼吸興奮劑的使用及觀察:呼吸衰竭的病人呼吸中樞對二氧化碳的興奮性降低,此時應用呼吸興奮劑呼吸中樞,增加通氣量,改善肺泡通氣換氣功能達到糾正缺氧,促使二氧化碳排出的目的。可拉明可直接興奮呼吸中樞和通過刺激頸動脈竇化學感受器,反向性興奮呼吸中樞,使呼吸加深加快。用藥中注意劑量不可過大,如果出現多汗、嘔吐、面潮紅、面肌抽搐、煩燥不安時要減少用量,減慢速度。洛貝林可刺激頸動脈體化學感受器,反向性興奮呼吸中樞,作用快,副作用少,維持時間短(數分鐘至半小時),過量時可致心動過速,呼吸麻痹、血壓下降等。氨茶堿除有利尿、解痙、降低肺動脈高壓作用外,還有興奮呼吸中樞作用,劑量過大可引起惡心、嘔吐、心動過速,若有條件可以抽血監測藥物濃度。靜脈搏滴入時宜緩慢,以防心律紊亂。
(4)給氧:合理的氧療是治療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在保持呼吸道通暢的前提下,吸氧可以糾正低氧血癥,減輕心臟負荷。
①Ⅰ型呼吸衰竭無二氧化碳潴留,中樞對二氧化碳有正常的反應性,根據缺氧的輕、中、重度程度,可分別給予低濃度到高濃度吸氧,即1~5L/分。
②Ⅱ型呼吸衰竭病人低氧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呼吸中樞對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主要靠缺氧來刺激,只能采取控制性給氧,即持續低流量吸氧,1~2L/分。
③若急性呼吸衰竭,如呼吸心跳驟停、電擊、溺水、中毒后呼吸抑制,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等,應給予50%以上高濃度氧或行高壓氧治療。
總之,合理的氧療可緩解癥狀,反之則產生毒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病人的神志、呼吸頻率和節律、紫紺程度、脈搏、心律和血壓的變化,準確記錄出入量,觀察腎功能和心功能情況,注意嘔吐物及大便的顏色、性狀、如發現有消化道出血,應及時上報醫生采取相應措施。倘若病人經吸氧仍不能糾正低氧血癥和二氧化碳潴留,則應考慮使用呼吸器治療。
(5)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的護理:對于經過積極治療和處理,病情仍趨于加重者,應予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并行輔助通氣。氣管插管為分泌物吸出提供了有效的急救措施。
①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固定要牢固,松緊適宜,防止脫落或扭曲。
②保持氣管切開傷口處清潔,每日更換敷料1~2次,如疑有感染,需作局部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
③充氣氣囊每4小時放氣一次,以防止氣囊長期壓迫氣管粘膜,引起潰瘍或壞死。為防止氣囊以上部位分泌物流入下氣道,加重感染,氣囊放氣之前應吸凈口咽部的分泌物。
④吸痰時要注意無菌操作,每根吸痰管只用一次,用畢煮沸消毒。吸痰動作要輕柔、迅速,避免粘膜損傷,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秒,以免加重缺氧。痰液粘稠時,吸痰前先注入生理鹽水3~5ml,以稀釋痰液。吸痰后可滴入抗生素以防止感染。
⑤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后,上呼吸道的濕化作用喪失,吸入氣體必須加溫濕化,可采用蒸氣或超聲霧化吸入等措施,防止痰液干燥結痂。
(6)濫測血液氣體分析與電解質,及時糾正酸堿失衡與電解質紊亂。應熟練掌握采取動脈血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7)防止誤吸:呼吸衰竭的病人全身衰弱或因神志不清,口咽部分泌物或嘔吐物吸入氣道,造成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張。為了防止誤吸,神志清醒的病人在進食時采取半坐臥位或坐位,減少食物嗆入氣管的機會。如有吞咽障礙或昏迷病人采取側臥位,頭偏向一側,及時吸凈口咽部位的分泌物,可給予鼻飼或靜脈營養。鼻飼前應檢查胃管是否在胃中,每次鼻飼量要少,推注速度要慢。選用帶氣囊的氣管插管或切開,氣囊充氣后可防止分泌物或嘔吐物吸入肺內。
急性呼吸衰竭時,及時去除原發病或誘因,可以緩解病情。慢性呼吸衰竭經治療一般可以緩解病情,關鍵是預防。要積極治療導致呼吸衰竭的疾病。治療休克和嚴重感染時,要控制輸液速度和出入量平衡,避免長時間吸入高濃度氧,是防止急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