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上午從中山大學獨家獲悉,該校中山醫學院藥理學教授顏光美帶領的課題組經過三年研究,證實霍亂毒素能在體外誘導大鼠和人的腦癌細胞分化為正常細胞,這在國際上是首次報告。研究成果以中山大學為唯一作者單位,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04卷33期,8月14日)。
剛從美國考察歸來的顏光美教授接受本報采訪,出示了其剛剛發表的論文和相關實驗室證據:將10納克(億分之一克)低濃度霍亂毒素,分別滴入大鼠和人的惡性神經膠質瘤細胞培養皿中,24小時后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惡性神經膠質瘤細胞的形態發生改變,分化成帶有放射狀樹突的正常大腦膠質細胞,蛋白質檢測證實,癌細胞已逆轉為成熟的良性膠質細胞。
惡性神經膠質瘤(俗稱“腦癌”)是導致癌癥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發病原因不明,占大腦惡性腫瘤的60%,即使通過手術和放射治療等綜合療法,復發率也很高,病人的平均生存期不超過1年。
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素有“以毒攻毒”的經驗法則,喜用蝎子、蜈蚣、蟾蜍等治療癌癥,顏光美教授用現代科研手段為“以毒攻毒”找到了實驗室證據。
中山大學的科研成果,是否可以用于生產治療腦癌的新藥?顏光美教授說,作為一項基礎研究,他們目前只是發現霍亂毒素可以誘導癌細胞向正常細胞分化,并且做了初步的作用機理探討,接下來還需要進一步闡明其作用的機理和靶點,距離生產可用于臨床治療的抗癌藥物還有漫長的道路。
霍亂毒素是霍亂弧菌產生的外毒素,能引起腹瀉。除了腦癌細胞,霍亂毒素對其他類型癌細胞是否有同樣的誘導功能?顏光美教授透露,課題組目前發現,霍亂毒素對引起惡性高血壓的腎上腺髓質瘤細胞也有逆轉作用,但對鼻咽癌、甲狀腺癌、肝癌細胞則沒有發現起效,這也許是因為不同腫瘤細胞有不同的代謝途徑,誘導其分化為正常細胞的生物學信號也不同。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是多學科綜合期刊,其中7成以上論文以美國科學院院士親自參與或推薦的“第一通道”得以發表,顏光美等人的論文這次是以直接投稿的“第二通道”獲得采用。 |